深度剖析“读书无用论”

时间:2024-04-29 07:09:55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热点

深度剖析“读书无用论”

最近知乎又双叒叕给我推送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深度话题,这种话题答案很多,剖析浏览一遍回答中心思想雷同,读书或者说没有谈到点子上。无用

我们总是深度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今天再换一个视角,剖析给大家分析一下,读书下面我会连连发问,无用用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话题的深度方式,各位看看我能否解答各位疑惑。剖析

为了下面的读书讨论,我们必须定义一下,无用什么是深度成功?我认为成为中产阶级才算成功。

请您先「点赞」+「收藏」+ 关注 @netkiller ,剖析转发给你的读书朋友再慢慢看,方便查看往期精彩文章,以防手划找不到,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教育认知: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方法|认识差距|认知提升|天赋|读书无用论|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先就业再择业
思维认知:穷人思维|想象力|中国消费者素质问题|移民
职场认知:90后35裁员倒计时!剩余时间如何规划?|摆烂|躺平|血汗工厂
中国社会:食品分级|低生育率|仇富|退休

读书是为了掌握一种非体力劳动技能,对于很多人他们不想调动身体上的肌肉来创造价值。

以前社会上的体力劳动者只能干到50岁,身体原因只能退休。而脑力劳动者几乎不受年龄限制,退休之后还能被单位返聘,继续工作。

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正的问题是培养出一群考试路径依赖的人,他们相信考试就像电脑游戏,打怪升级,点亮技能树,就能赢人生。考试本是选拔的手段,但是他们却当成了人生的目的。

高考阶段相信再“努力三年,高考完就解放了”,上了大学发现“只要再坚持四年,就钱途无量了”,现实社会过于残忍,于是又想着“考上研究生前途就光明了”,毕业了又幻想“考上公务员就可以躺平一辈子”。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为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的,学习和考试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为了将来创造价值的准备工作。 现在一批人总是想着在考试阶段解决人生中的所有问题,注定是要被社会一遍又一遍的打脸。

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不读书也能成功?看到不读书也成功的案例,两类人都不淡定,一类人是没有读过书的,另一类人是读过书的人。

没读过书的人幻想我应该也能成功?读过书的人幻想他都能成功,我凭啥不成功?凭什么他能成功?

郭德纲小学二年级学历、张云雷小学四年级、岳云鹏是初中一年级、郭麒麟是初中三年级、烧饼基本算是胎教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从里德学院辍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从哈佛大学辍学;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从斯坦福辍学。

不管你是否承认,社会上的确出现了不读书或大学辍学也成功的案例,虽然我们总是说这是幸存者偏差,但是这个偏差似乎越来越多。

幸存者偏差!你是那个「幸存者」,还是那个「偏差」?引出下一个话题。

netkiller:老师们为何选择“躺平”?

幸存者偏差,是由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之后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统计到的数据来自幸存者,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很多人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是因为看到有些人“没有好好上学却仍然当老板、赚大钱”,却忽略了那些因为没有好好上学而默默无闻,甚至失魂落魄的人;

现在转换一下你的视角,将「幸存者」聚焦到「读过书的大学生身上」,你可以环顾周围,你身边的同事和同学,请问他们成功了吗?

答案是高学历的大学生同样没有成功,他们仍然蜗居生活在城中村社会底层,没日没夜996工作,薪资没有过万,所以高学历成功者也是「幸存者偏差」。

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1158万,让我们拭目以待,有多少比例的大学生能进入了中产阶层?引出下一个话题。

netkiller:年轻人「躺平」、「摆烂」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在知乎上关于学历与能力之争的话题永远是回答不完的,但是人们都陷入了茧房思维,例如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思维闭环,他们总是跟没有学历的人比成功,用田忌赛马的思维,降维打击择业,最终结果不用想一定是不成功。

他们总是做垂直对比,即“有学历”的跟“没有学历”做对比,最终结果是学历比能力重要。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水平对比,公平起见这里抛开本科生,只比较研究生:

  • 你去医院看病最能体会到这一点,同是博士学位的医生,为什么看病的能力会有差距?
  • 打过官司的人也能体会到,学历相同的律师,为什么有些律师胜诉率会那么高?
  •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更能体会到,相同学历的老师,为什么教学能力差距如此大?
  • 六个博士数月解决不了的问题,北大韦神(韦东奕)短短几天就能搞定?

对于学历与能力的问题最好例子是,同学聚会,你们心里没数吗?你们拥有相同的学历,为什么每个人却有不一样的人生?为啥混的最差的那个人是你?

20年的职业生涯,面试/招聘无数大学生,带过很多团队,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能力」比「学历」更重要,招聘来相同大学,相同学历甚至是同学,家庭背景接近,进入职场数年之后,他们有着落差极大的人生。



不管是是否承认,人与人是有差距,这个差距如此之大,那么差距来自哪里呢?引出下一个话题

netkiller:如何引导和建立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我起初认为是「软件」造成的,现在认为是「硬件」造成的。

什么是软件:我们接受几乎同质化的教育,即我们的大脑中安装了相差无几的知识软件。这些软件就相当于出厂设置,后期可以自行升级(自学)

什么是硬件:硬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基因」,人体可以看作一个大型蛋白质构成的生物型计算机,有些人出生基因就注定了是i7级别的,更多人则是i5级别的,少部分人是i9级别的我们称为天才,还有天生有有缺陷就是i3级别。

我们从两个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 垂直视角:不同学历确实反映了人与人的差距。
  • 水平视角:当我们横向比较后,就觉得有问题了。相同学历下,并且家境相同,人与人的差距也是如此巨大。一部分人实现了阶层跃迁,更多的人是贴着白领标签的社会底层人。

所以我得出是【硬件】造成的,相同学历下,大家的大脑里面都安装了相同的软件,虽然有些人后面会自己升级完善这个软件,但毕竟是少数人。
造成人与人差距的就是大脑硬件的性能,如同CPU的性能一样。

例如下棋,大脑硬件性能强的人,瞬间可以运算出整个棋盘的棋子行走步骤,而大脑硬件性能差的人,只能算出几步,更差的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临时决定下一步。

所以,大脑硬件强的人,看到商业模式,可以理解推导是否可行,在股市能做出更多的预判,体现在对未来的预判,和解决问题时能想到多少种方式方法。快速完成碎片/规则数据的输出、处理和输出。

大脑硬件弱的人,对未来没有预判能力,无法预测事件的发展,也无法做出及时应对。
你跟柯洁,李世石脑子里安装了同一套围棋规则(软件),你就是下不过他们,为什么?他们能在一秒内穷尽棋盘上的所有可能。

无论后天采用何种教育(鸡娃教育,衡水模式),都无法突破硬件天花板,所谓衡水模式,他们是采用了一种筛选手段(说白了就是生源),尽量录取 i7 和 i9 学员重点培养,作为榜样,再录取大量i5/i3学员用前面的榜样给他们洗脑,割他们父母的韭菜。

但是人们是不愿意承认这种差距,硬件是先天的我们无法改变,你只能对软件进行小升级来增加你的职场竞争优势,引出下一个话题。

netkiller: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什么是常识知识?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

普通知识叫常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这些知识是不需要学专门习的,进入社会之后,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学会了这些知识。

举一个例子,考驾照。我外籍同事跟我说,他们没有驾校,他去有关部门申请,然后理论考试,通过后就能买车。他们买车打个电话,车行将车开到他门口,签个合同,刷一下信用卡,钥匙交到他手上。然后再打个电话,教练过来,找一个路边,给他讲一下基本操作,演示几遍,再让他亲自操作几次,总共没用一个小时。驾驶汽车就是常识知识,看看汽车说明书就能学会,是不需要去上学学习的。反观我们需要上驾校才能考驾照,考完驾照还无法上路。

我们的大学将一些常识知识进行学术化,把常识知识经过包装,甚至拔高的学术地位。在大学用四年时光封闭学习这些常识知识,例如计算机应用,传媒学,管理学……。

使用手机需要上大学学习吗?说你我抬杠,不抬杠。那电脑需要学习吗?现在还有人报班学电脑吗?我们当年学电脑还真的需要上学。计算机应用是常识知识,例如Office 那套软件根本不需要上学学习,这是常识知识,你可以看帮助文档,购买一些书籍自我学习。

摄影/摄像需要学习吗?需要在传媒大学学习四年吗?相机的使用说明书里不是写得很清楚吗?花半个小时读一读就能掌握相机的操作,视频创作本质上就是第三人称视角镜头叙事,这需要学习吗?用第三者的眼睛观察很快就能掌握。

学企业管理需要上大学吗?绝大多数管理层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因为管理学是常识知识,找几本书翻翻就能学会的知识。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文章中谈到,心理学只是一种工具,单纯学心理学只能做学术研究,有很多知识经过赋能才有价值,例如:

  • 教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 销售+消费者心理学
  • 警察+犯罪心理学
  • 社科+社会心理学
  • 艺术家+文艺心理学
  • 管理者+组织管理心理学
  • 产品经理+设计心理学
  • 人力资源+职业心理学

做个比喻,心理学就如同武术里的内功(易筋经、九阴真经、小无相功、北冥神功),它本人不具备杀伤力,经过内功催动外功才能发挥作用。同样的道理,很多人认为哲学没有用,因为单纯学哲学也只能做学术研究,我学哲学是学它的思维,从事技术工作的我思维出现了天花板,在读了哲学之后,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

管理学也是如此,单纯学习管理学,没有核心技能加持,管理学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必须:销售+管理学、市场+管理学、运营+管理学、客服+管理学、研发+管理学…… 这样才能发挥管理学的作用。

因为常识知识人人都能掌握,只要有心学习,就能掌握。没有读过传媒大学和电影学院的张艺谋就掌握了这种技能,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导演;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少林寺俗家弟子叫王宝强也掌握这种技能,还有一个叫吴京的武夫也掌握这种技能;一个叫李子柒的初中女生也掌握了这种技能;还有一个叫张同学的东北农民也掌握了这种技能。

那么为什么掌握相同的知识技能,还会出现两种结局,我为什么不成功?引出下一个话题。

netkiller: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运用知识:通过学校教育掌握一门「非体力劳动技能」,进入社会后找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运用知识是 1 ~ 100 的重复工作。

创造知识:创新和创意相关的工作,创造知识是 0~1 的工作。

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小姐姐才艺表演,的他简介是竹笛专业博士学历,我很好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高学历吹笛子的。于是很好奇跟他聊天,看他每天重复吹那么几首传统曲目,就问她有其他什么作品?他的回答是没有。我又问为什么不即兴演奏?自己作曲?对竹笛有什么创新吗?她开始不耐烦了,她说她只是对传统的传承,对创新没有兴趣。

她每日只是重复演奏,表演传统曲目,业务能力没得说,但是粉丝会听烦的。除了直播,她的就业出路是什么?进乐团竹笛席位、进教培机构当老师、自己开琴行乐器销售和竹笛老师。可能还有其他出路,我暂时想不到。总之这些都是「运用知识」的工作。

后来我在知乎上常常看到很多音乐生抱怨就业难,我十分不理解,音乐领域就业空间巨大,例如:电影配音,电视剧配乐/片头/片尾曲,纪录片配乐,游戏背景音乐,录音,编曲,混音,广电部门,音乐出版,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像出版社……

问了几个音乐生,他们都说干不了,因为这些工作都是「创造知识」的工作。如此大的就业空间,蓝海中的蓝海,让给了日本人和欧美人。记得姜文找久石让合作,神雕侠侣吗找宗次郎合作《故乡的原风景》,末代皇帝《故宫的记忆》找日本神思者,《丝绸之路》找雅妮合作,大量的外国人在中国成立工作室,好莱坞也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

有点偏题了,我只是想说,你没有成功是你从事的是「运用知识」的工作,那些不读书的成功者从事的是「创造知识」的工作。

年轻的时候曾经沉迷过一段时间电吉他,所以对这两个人非常熟悉,刘义君和吴立群。

刘义君(唐朝老五),唐朝乐队吉他手,因家中排行“老五”,圈内人称老五,河北廊坊人。作为唐朝乐队的首任吉他手,与丁武、张炬、赵年一同缔造了内地原创音乐在1992年重金属音乐的“开元盛世”。中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1982年开始学吉他,1985年不顾家人反对,上京求教,刻苦练琴,日均练琴八小时以上,1989年加入唐朝乐队,1996年离开唐朝独立发展,后又归队。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吉他手”。代表作品《世纪末之梦》。

捞仔,本名吴立群,1967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内地音乐制作人、吉他手。1987年,捞仔加入太平洋艺术团,在各地巡演中得到音乐界前辈认可。1988年,转入幕后做编曲和音乐制作。1994年,由捞仔担任吉他手的西藏风土民情音乐专辑《阿姐鼓》发行。1996年,携作品《天葬》参加法国坎城第三十届世界音乐大展。1998年,“捞仔录音室”在广州成立,捞仔正式从吉他手转型为音乐制作人。2002年,担任南宁国际民歌节晚会音乐总监。2005年,凭借在电影《可可西里》中的配乐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2007年,参与了奥运会火炬传递音乐的制作和录制。2008年,担任韩红北京演唱会音乐总监;同年,创作的歌曲《不再遥远》入围上海世博会年度优秀歌曲。2009年,为电视剧《小姨多鹤》配乐并创作主题曲。2010年, 为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作曲。2011年,为电影《硬汉2:奉陪到底》配乐

两个人都学历不高,没读过什么书,更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他们目前都在从事音乐创作(创造知识)工作,两人都转型为音乐制作人,引出下一个话题。

netkiller:只通过读书学习是一种极蠢的学习方式

你竞争不过那些低学历的人,很可能是你的天赋与职业不匹配。用自己的短板拼他们的长版,就如前面的刘义君和吴立群例子,他们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学历不高,也不是音乐专业毕业,但是他们天赋爆表。且最终选择的职业路线是与天赋高度匹配的。

成功(100分) = 天赋(30) + 教育(10)+ 后天努力(60)

在不属于自己天赋领域努力,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有了天赋的加持距离成功又近了一步,我们的社会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的赚钱能力,引出一下个话题。

netkiller: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是首次选择赛道,很多人并没有从事对口的专业,专业选择更多是为了保文凭,或者社会就业风向,并不是自己的真正志愿,对这个专业也没有兴趣,总之就业方向与天赋不匹配。

工作几年之后,再次面临换赛道,重新开始。读书人最容易产生一个幻觉就是,能在任何领域都碾压其他人。实际情况在你不熟悉的领域,你的认知为零,此前你十年寒窗苦读所学到的知识,在这个领域几乎用不到。别人在那个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你凭什么能比别人更成功?

选错赛道,更换赛道,会产生试错成本。我们要尽量选择自己所能从事的高新行业,请继续往下看。

薪资高低由谁决定:

「薪资高低」取决于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为「社会和企业」创造的「价值」。

netkiller:解读「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们以直播带货为例,一个明星一场带货赚的钱,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市的一年的收入,这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很多优秀的三农主播,一个人可能带动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的经济增长。这就是创造为社会价值。

主播卖货为企业创造,三农主播带动农村共同富裕,这都是正能量。那电影明星呢?他们凭什么那么高的片酬?电影明星和娱乐明星,他们制造“奶头乐”。

netkiller:从管理者角度谈穷人思维

大学生 ≠ 人才,大学生你听到社会上把你称为人才是不是开始飘了?

不是拥有学位就是人才,博士学位都不一定是人才,他们是高学历工具人,跟我们普通打工人没有本质不同。

我们操作挖掘机、电动螺丝刀、角磨机、电焊机;他们操作测序仪、合成仪、离心机、光谱仪、频谱仪。使用工具的不同。

两者的工作都是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都需要接受绩效考核。包工头给农民工安排任务,研发主管给高级打工人安排任务。

工具人所干的工作,不具备「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每年有无数的大学生浩浩荡荡加入到工具人行列,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高级工人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出卖时间换取剩余价值,跟体力劳动者没有本质区别。

改变世界需要「人才」1%的灵感+高级打工人「耗材」99%汗水。这1%的灵感是0~1的工作,是「稀缺性」和「不可替代」的。剩下这 99% 是重复验证工作,是 1~100 的工作,例如从10000种候选材料中选出适合当前产品的那一个。

只有「人才」能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的!「耗材」不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消耗品。

netkiller: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教育改变命运是最大的谎言,也是很毒的鸡汤。

大学教育仅仅是教会你一种非体力的劳动技能,服务于社会机器,并且教育是同质化的,你与其他人并无差异。

例如你学会了「数学」这门「非体力的劳动技能」,你就能获得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从事会计工作、土木工程、金融等等工作。你的「后半生」会「禁锢」在一个1m * 1m 大小如同「鸡舍」的「工位」上,没日没夜的战斗!!!当然如果你认为你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比那些工作在漏天工地上风吹雨打日晒的农民工成功,得到一丝慰藉,勉强也算是阶层跃迁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人生!!!

从事「运用知识」的工作,来句扎心话形容“你们不过就是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那批人”。要想有出路,所谓「出路」另一种叫法是「阶层跃迁」,杀出底层必须做「创造知识」的工作,靠的是「能力」改变命运。

学历不是用来降维打击,大学是一个火箭发射平台,你是火箭,点火之后便升空,这才是你的未来。而你选择躺平或者走下发射平台,站在鄙视链顶端,利用自己的学历优势跟地面上的三蹦子竞争(农用拖拉机)。

你在大学里学到的这种「非体力的劳动技能」很多是常识知识,没读过书的人也能掌握,加上他们有些天赋,就能在人生的赛道上跑赢你。

创造知识,你还要考虑,世界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城市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粉丝需要什么?…… 而不是,我是什么学历?我是什么专业?我会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你能提供的并不是市场和用户需要的,没人需要的知识都没有垃圾有价值。

这张图常常被用来说明学历的重要性

没人思考过,这张桌上的人都是「幸存者」,他们的同学以及当前手机屏幕前的你,都是「偏差」!!!

对于没有读书的人来说,大学里的学的知识,多数是常识,只要用心,人人都能掌握,不读书也能逆袭人生!!!你还不行动起来吗?

所以成功者都是幸存着偏差!无论读书与否,关键是你是那个「幸存者」,还是那个「偏差」?

我承认,我就是「偏差」。

netkiller: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netkiller:解读「寒门再难出贵子」

netkiller: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netkiller:只通过读书学习是一种极蠢的学习方式

netkiller:读书无用论,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netkiller:今年高考新增31个专业,请谨慎报考!

netkiller: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netkiller: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netkiller:天赋与职业匹配有多重要?

netkiller:从管理者角度谈穷人思维

netkiller:认识自己的差距

netkiller:网红和明星高片酬很合理

  • 90/00后高频离职原因,企业揣着明白装糊涂
  • 如何引导和建立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 心理学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 三言两语谈谈「谷贱伤农」
  • 个人能力大于团队力量
  • 互联网企业从优秀到卓越到陨落
  • 年轻人的消费观
  • 会计/审计/财管是最有「钱途」的专业,财务人员怎么做职业规划?
  • 文史哲是最有「钱途」的专业
  • 年轻人「躺平」、「摆烂」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 如何定期评估自己的职业风险?
  • 今年高考新增31个专业,请谨慎报考!
  • 细数「人力资源」的「六宗罪」
  • 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 为什么一到「雨季」城市就「内涝」?
  • 职场996的根源是什么?打工人怎样快乐加班?
  • 谷歌为什么放弃 OKR 转向 GRAD 考核系统
  •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进厂?
  • 网红和明星高片酬合理吗?
  • 扎心!中国的食品是分级的
  • 深度刨析职场35岁现象
  • 中国人「买房」的「根源」是什么?
  • 扎心!从手机能看出你所处的社会阶层,快来看看吧!
  • 2022年大厂集体裁员,打工人如何维权?
  • 学什么乐器?看看这篇文章!
  • 只通过读书学习是一种极蠢的学习方式
  • 当下社会人与宠物之间的病态关系
  • 老坛酸菜方便面还能吃吗?
  • 办公室内的品质生活·咖啡
  • 90平米住宅WiFi覆盖最佳解决方案!
  • 疫情期间,企业如何有效开展远程办公?
  • 为什么「远程办公」不被公司普遍接受?
  • 怎样利用国人的认知割他们韭菜赚他们钱?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