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一辈子无法找到喜欢的事,如何成为那10%?

时间:2024-04-28 14:03:48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娱乐

90%的人一辈子无法找到喜欢的事,如何成为那10%?


有些老读者不仅喜欢和我聊感情,也喜欢找我吐槽人生。辈无

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法找00后前几天就和我说,网上都在说年轻人整顿职场,事何其实现实中她和身边的人到喜同龄人活得比谁都憋屈。

作为职场菜鸟得夹着尾巴做人,辈无不管是法找受老板的气,被同事欺负,事何还是人到喜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又累又没意义还不赚钱……

都得忍着。

读书的辈无时候还有点理想主义,觉得要用自己喜欢的法找方式过一生,现在脸都被打肿了。事何

“我甚至已经说不出来我到底喜欢什么了。人到喜”

她说。辈无

我当然没资格做年轻人的法找人生导师,我也知道,这种被现实和理想来回碾压的感觉,可能是大多数普通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我还是想把我和那位小朋友聊的内容分享一部分出来,仅供参考,接受反对。

人到底应不应该追求“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说得接地气一点,坚持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来谋生。

我的理解是,这就像坚持找喜欢的人结婚一样,梦想总是要有的。

不说百分百完全喜欢——那不现实,但做这个工作,至少不能太痛苦。

就像之前看过网上有个姑娘说,自己月薪一万八,公司福利也好,但她就是觉得工作没意义,所以时常不开心。

很多网友说她凡尔赛,不知足,说赚钱本身就是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还想要啥自行车?

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类似的新闻,有人辞去高薪工作,去寺庙扫地:


去乡村支教:

难道他们都傻,不知道钱多事少的工作真香?

这背后还是有个反直觉的真相:

我们工作主要是为了赚钱,但确实不是【只】为了赚钱。

多多少少,还是得有点喜欢这件事。

而这里的“喜欢”,也不是非得把打工当打游戏一样爱不释手,那个月入一万八的女生已经说得很准确了:

总得有点“意义”。

但同时我也看过一项调查,说世界上的很多富裕国家里,都有 37%~40% 的人认为:

也许他们做着体面,轻松,还能赚不少钱的工作,但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都毫无意义。

至于真正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是自己命中注定的热爱的……

10个里面都挑不出一个来。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同学,有多少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你们有在做一份喜欢的,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吗?


那除了赚钱,什么是工作的意义?

先说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我们通常会认为,做老师,教书育人一定是有意义的,那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尤其是如果去贫困地区支教,把知识和文化带进大山,像张桂梅老师那样,可太有意义了。

所以时不时就有人辞职去支教,不怕穷不怕苦。

但是,哈佛女学霸詹青云回忆过她的一次支教经历,一开始也是满怀热情,几个大学生跑到贵州最穷的地方,要求学校分配给他们最淘气,成绩最差的学生来接受教育。

然而她很快发现,这些学生,甚至是学校,都并不需要他们。

学生公然在课堂上打架,围殴支教老师,严重的时候惊动派出所。

学校领导也根本不感激他们的付出。

没过多久,几个支教的年轻人不得不铩羽而归。

他们并不是嫌弃农村条件差,没有钱,只是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对知识完全没有渴望,作为传播知识的人,他们压根不受欢迎。

更重要的是,这是整个农村环境的问题,凭他们几个大学生,短时间内压根改变不了。

这种无能为力,什么都无法改变,无法解决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毫无意义。

再拿我自己的工作举个例子。

写文章,拍视频,这有意义吗?

也许你会说,创作当然有意义。

但是,如果我每一次创作都没人看,连反对的声音都没有。

或者不管我认真写还是敷衍了事,阅读量,点赞数,回复内容都差不多。

我无法通过更认真,更努力来改变读者的想法,改变我和读者的关系。

甚至如果再混乱一点——

假设我认真写的文章被群起而攻之,甚至被限流,被删帖,我越努力越糟糕,随手摸鱼的水文反而可能反馈良好。

我每天都在失控,完全摸不透下一篇文章会遭遇什么……

我还会觉得创作有用吗?

我还会有热情全神贯注地做这件事吗?

恐怕也不会了。

所以到底什么是工作的意义?

最直观的,是掌控感,是“我努力做,就会有改变”的反馈。


不要低估人们对掌控感的需求。

首先,掌控感直接指向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就是我清楚地知道,我做了某件事,就会导向某个结果。

我过马路看红绿灯,就不会出车祸,所以红绿灯给我安全感。

我工作越努力,越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所以努力工作给我安全感。

我认为我掌控了这套规律,所以我愿意照着去做,这能最大限度地规避焦虑和恐慌。

同时,掌控感也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创造力,活力和激情。

人都是多少有点自恋的,“我能改变世界,哪怕是一点点”,对人的诱惑力极大。

支教的老师能启迪哪怕一个学生,他就有改变世界的成就感。

我写的文章被哪怕一个人认同,夸奖,我也有类似的感受。

另外,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去做体力劳动?做手艺人?

因为做出来的每一件成品,每一个艺术品,都是他改变世界最直观的证据,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这种感觉,让我们愿意工作,喜欢工作,愿意为之付出,投入。

它就是意义。


所以,到底去哪里找有意义的,相对比较喜欢的工作?

先说个底层逻辑:

既然意义的核心是掌控感,那么,提高自己的掌控力是最重要的。

先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才能谈做好这件事能带来什么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关于职业选择的建议都会提到,与其说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不如先找到,或者培养自己擅长的事。

喜欢和擅长通常有关联,但也有微妙的差异。

有个80后女生,她从小的梦想是做科学家,甚至做宇航员,去外太空。

为此她连保送北大中文系的机会都不要,硬是考到了清华物理系。

但她发现,宇航员选拔不是只看科学研究水平,还有身体素质,甚至需要从军校选拔。

那不是她的强项,换句话说,她对身体机能的掌控力,远不如对头脑的掌控力。

那怎么办?

这个女生做出的权衡是,对她来说最有意义,最有成就感的是接近宇宙和科学真理,至于是身体力行地亲自去外太空,还是用别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似乎区别没有那么大。

于是她继续在清华大学研究天体物理,同时博览群书,了解科学,文学,社会学,乃至人性。

她把自己的学识和思考写下来,就成了全国畅销的科幻小说。

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叫《北京折叠》。

这个女生是郝景芳。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成为宇航员,但她觉得自己现在找到了更酷工作,更有价值的工作。

登上宇宙飞船可以改变世界,写出足够好的作品也可以——后者她还更容易做得到。

如果说名人的例子离我们太远,我们普通人也不是能保送清华北大的天才,那再说点更接地气的。

我没有那么强的天赋,也没有那么好的机遇,只能做普普通通的工作,做公司运转的一颗螺丝钉,也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改变,怎么办?

有时候,掌控感是要自己去找的。

哪怕眼前的事我未必喜欢,也没多擅长,但我们依然可以主动制造一些仪式,来暗示自己“我可以掌控全局”。

我自己最常用的,是掌控工作安排,工作节奏。

也许我不能完全掌控每一篇文章都写得很好,都是爆款,但我总可以掌控每天什么时间开始工作,以及一旦开始工作,起步一个小时都不能分神。

当我发现,我可以改掉码字拖延症,心无旁骛写几个小时的稿子,我也能感觉到掌控感——至少我能控制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进步。

这不也是成就感的来源吗?

如果你想更强化这种感觉,还可以用特定的仪式来加强它,比如每次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都在手机或者记事本上记录,今天的掌控力+1。

不要小看这类细节,它也许无法改变你的工作内容本身,但确实可以改变我们工作时的心态,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事情赋予意义。

而我们的掌控感越强,寻找到的意义越多,也会愈发形成“我喜欢做这件事”的正循环。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