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文消失事件|世界的bug能否以科幻作解?

时间:2024-05-03 21:42:18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娱乐

潘博文消失事件|世界的bug能否以科幻作解?

「为了逃脱平凡无奇的潘博现实,网友们在虚拟环境中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野史”的文消科幻世界观。」

>>>

“2013年4月25日周四,失事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世界的解以及只存在于我记忆里的否科那位同学,潘博文。幻作”

以此为开头,潘博这篇名为《不存在的文消同学》的文章将“潘博文”这个名字带上了热搜。在文章中,失事作者讲述了自己一位叫“潘博文”的世界的解朋友,在一次前往宿舍楼地下室捡羽毛球的否科途中消失了的故事。

△《不存在的幻作同学》原文节选

在作者“衡谨卧石”的介绍中,这篇最早于2018年8月发表在个人博客上的潘博文章原本并没有受到网友的关注。直到作者在转移文章时将其保存在了知乎上,文消文章在知乎走红,失事随后受到了b站up主、微信公众号的再创作,最终在文章发表三年后登上微博热搜。

文章中,在地下室消失的潘博文也从所有人的记忆中消失了,记得潘博文的唯有作者自己与朋友L。尽管故事看似荒诞,作者也发布声明否认了故事的真实性,但依旧有网友在讨论中分享着自己“记忆错乱”的亲身经历。

△作者“衡谨卧石”的微博声明

△网友评论

自此,“潘博文真的存在吗”的答案已不再重要。人们在对“网络怪谈”的交流中感受着未知世界的吸引力,在讨论中构建着有关科幻与灵异的想象空间。

现实之上,消解孤独的“平行时空”

在知乎的话题中,以“离奇”、“恐怖”为主题的讨论层出不穷。而潘博文的故事之所以从众多离奇故事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于故事极强的真实性。

这种真实性来自于文章中无处不在的细节描写。例如,地下室的“墙上写着住宿规定,落款是03年”,班主任讲话时“说了没两句又开始边讲题边扯了起来,一直扯到十天前湖人对勇士的比赛”,作者回家重启手机时“时间显示的是1970年1月1日11:52”,充足的细节描写给予读者很强的代入感,甚至有当地的网友证实了故事背景与人物的真实性,因此对该文章的讨论不止于“故事”本身,而是进入到了“平行世界是否存在”的事实讨论。

△知乎上的相关讨论

对潘博文事件的讨论声中充斥着网友们与“平行世界”有关的亲身经历,也将曾经引发大众讨论的一些“记忆错乱”事件再次翻热。

例如,在许多网友的记忆中,《爱我中华》的歌词应该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而事实上的歌词则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类似的,由于很多人都认为南非总统曼德拉应在上世纪80年代在监狱中死亡,而事实上曼德拉在2013年才去世,这种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相符的现象被称作“曼德拉效应”。

△哪个是你记忆中的皮卡丘?

在“记忆偏差”等心理学给予的解释外,这种“曼德拉效应”也被一些人们看作与多重宇宙的相关,这让潘博文事件的真相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即便作者已经在各个网络平台发文澄清了故事的虚构性,依然有大批网友希望事件是真实的,并期望以此来验证“平行时空”的假设。

人们对“平行时空”的偏好也体现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之中。无论是《想见你》中莫比乌斯环式的跨时空爱恋,《恐怖游轮》中为见到儿子而陷入时间轮回的母亲,还是《星际穿越》中超越宇宙的父女情深,这种“平行时空”的设定在营造悬疑气氛之余,多伴随着因影片人物的情感羁绊,赋予人物现实之外的情感陪伴。

△电视剧《想见你》

而在作者对潘博文事件的后续解释中,他将潘博文称为自己“幻想中的伙伴”,在初中被同学排挤、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朋友和自己绝交的时候,幻想中的潘博文成为了作者的朋友。此外,当文章中的潘博文消失后,作者描述了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感,这为故事镀上了一层悲伤的气氛,也暗合了许多青春期少男少女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使读者们产生了共鸣。

因此,相比于作者“双向情感障碍”的自白,对“平行时空”的讨论让潘博文从幻想走进了现实,网友们也试图在对“平行时空”的笃信中,赋予这个孤独的青春故事一个更为温情的结局。

而“平行时空”的存在,或许也能给所有地球上的孤独人类一种慰藉:在多重宇宙的世界中,存在着无数个你我,让我们不再在茫茫宇宙中踽踽独行。

“未知”面前,抵御恐惧的网络怪谈

随着“潘博文”词条的讨论度越来越高,“平行时空”的解释已无法满足网友们的猎奇心理,一些网友开始分享一些具有“灵异”色彩的亲身经历,使该话题成为了网络怪谈的聚集区。

在人类历史上,所谓“灵异事件”很早就有记载。在距网络诞生很久以前,“鬼话”出现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随着“鬼话”传入日本,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怪谈”文化也随之诞生。“鬼话”与“怪谈”都来自人们对佛教与道教的信仰,并由此产生了《搜神记》、《聊斋志异》、《怪谈》等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

△电视剧《新聊斋志异》

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年代,为了给无解的现象找到解释,人们习惯将其归因于鬼怪的传说。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的鬼怪故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祛魅。

在美国学者孔飞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作者对中国清朝的一次“叫魂案”进行研究,认为这种民间的“妖术”传言实际上来自于当时腐朽的官僚体制。站在历史更高处的学者们将鬼怪故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相关联,赋予其历史学与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现代科学也从物质世界的角度提供了论据。例如,所谓“鬼火”实则是自燃的磷化氢,“鬼压床”则是一种睡眠瘫痪症,即大脑介于睡着和清醒的一种状态,致使身体不听意识指挥等等。

然而,这种祛魅并没有让“鬼话”在现代社会中消失,传统的鬼怪故事在全新的诠释中获得了新鲜的生命力。从以古代道士为主角的游戏《阴阳师》,到再现传统鬼怪的动画《鬼灭之刃》、《咒术回战》,充满想象力的鬼怪传说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丰厚素材。同时,这种创作消解了鬼怪故事在宗教环境下原有的严肃性,使其进入娱乐化的轻松语境。

△动漫《咒术回战》

此外,现代背景下的“灵异故事”依然层出不穷。一方面,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从古代流传至今,在缓解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之余,寄托着人们对亡者的思念;另一方面,以“灵异”为主的文艺创作也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为一些寻求刺激的人们提供了平淡生活之外的戏剧体验。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类具有一种极巧妙的内在能力,能将他们所抓到的任何材料,变成连贯而易于理解的事件;当然,要是由于特殊的情况而无法从事真实的连接时,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伪造任何需要的东西。”

人类对世界的有限认知造成了对“未知”的恐惧,这使人们倾向于对未知事件进行解释。无论是《聊斋志异》还是网络怪谈,无论是网友们的“灵异故事”还是消失了的潘博文,无尽的未知世界吸引着人们前往探索,而这个现实世界外的想象空间,也赋予了人们面对未知的勇气。

“再魅”之外,未知想象的现实关照

无止境的求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全新的未知。面对消失了的潘博文,人们不再如古人一样以“鬼怪”作解,而开始将科学假设作为解谜的钥匙。从“平行宇宙”假说到“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网络世界将原本难以接触的科学知识传递到网友面前,成为了面对未知的大众创作的新素材。

“1999地球保卫战”的传言曾在网络上流传一时,该传言称,1999年曾发生过一次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这个传闻一度被传得神乎其神,直至今天,对“1999地球保卫战”的讨论仍是中二病网友的重灾区。

△b站“1999地球保卫战”相关视频

类似的,创立于美国的“SCP基金会”涵盖了一系列集体创作式的幻想类作品。在这个名为“特殊收容组织基金会”的设定中,由于地球上存在着许多异常物品、个体与现象,基金会成员们需要对其进行收容以保护地球上的其他居民,并以此为主题在网站上创作了一系列相关的幻想故事。

△“SCP基金会”网站

这种科幻语境下的集体创作对“外星人”、“世界末日”等概念与生活中的异常现象进行主动祛魅,对未知世界引发的恐惧进行消解。同时,为了逃脱平凡无奇的现实,网友们在虚拟环境中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野史”的科幻世界观,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科幻化“再魅”。

然而,所有的想象空间都诞生于现实的土壤。无论是“SCP基金会”还是其他的科幻创作,许多作品反映的恰恰是现实中的问题,这种想象中的问题解决,也呼吁者人们对其提出现实的解决方案。

在新近上映的电影《缉魂》中,灵异与科幻包装下的剧情反映了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从超越生理的性别认知、反乌托邦的未来科技到对爱和生死的思考,对现实具有很强的反思意义。

△电影《缉魂》海报

而在现实中的潘博文事件走红后,作者发布声明对母校进行道歉,也对自己当时的个人状态进行自白。在消失的潘博文背后,或许是一个少年在青春期因恐惧社交而沉迷游戏、不被他人理解的压抑精神状态,又或许是一种被他人忽视的精神疾病、过往经历带来的心理阴影,以及在大众质疑声中遭受的再度创伤。

△作者“衡谨卧石”的微博

人们在难解的现实面前逃脱到想象的疆域,但未知的假说终究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人类的孤独与未知的恐惧面前,从“平行时空”回到我们的时空,把眼光从宇宙转向已知的世界,去尝试与他人产生温暖的联结、去改变即将脱轨的生活情境,这或许恰是人们能为消解孤独、战胜恐惧所做的最大努力,也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最好姿态。

参考资料:

[1]《夏日阅读:鬼故事——一场文学的疗愈》三联生活周刊 2020年第32期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