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没有缺点,就要把缺点当作缺点

时间:2024-05-04 09:06:16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综合

要想没有缺点,就要把缺点当作缺点

人们总习惯于眼睛向外看,想没看外边的有缺人和事,而往往忽略对自己的点把当作认识。一个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缺点缺点看不到自己的想没不足,就不能不断提升自己,有缺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点把当作即使你对外边的缺点缺点人和事认识得再清楚,也不能做到知彼知己,想没百战不殆。有缺

如何让自己没有缺点,点把当作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缺点缺点圣人不病,想没以其病病。有缺夫唯病病,点把当作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知”,知道;“不知”,不知道的东西;“上”,高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

为什么说有所不知反而是高明的呢?

《庄子•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却是没有边际的,人认知世界是个无穷的过程。

由于人的认识和能力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学会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位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回答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存有疑问呢?”

芝诺画了一个大圆圈,又画了一小个圆圈,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是我的知识,小圆圈是你们的知识。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在这个故事中,芝诺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知”是相对的,“不知”是绝对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有认知的领域,知道了自己的局限,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弥补,这才是清醒的、正确的,因此说,这样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尽管他已经成为周礼方面的专家,可他每次进入太庙都会向主持祭祀的行家请教。正是由于他谦逊好学,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可见,认识到自己无知就是“知”的开始。

老子先说“知不知”的重要性,然后对反面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说:“不知知,病。”“病”,弊病、毛病、错误。不知道无知,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这是毛病。

“病”,在古代是指大病,病得很严重。老子认为,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这是大毛病,这个人病得不轻。明白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强不知以为知”,盲目自大,就会使自己失去“知”。


“知不知”者,明明知道许多,却不向世人炫耀,还自谦地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这才是求真知;“不知知”者则相反,明明有许多不懂,反而装出懂得的样子,狂妄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这是缺乏自知之明。这两种情况,用老子在《道德经》第56章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恰当不过了,孰高孰低,立见分晓。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对他弟子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告诫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坦率承认,不要不懂装懂,才能达到“是知”的结果。

不懂装懂,这就是大病,怎么样去除这个毛病呢?

老子接着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一和最后一个“病”,是犯了毛病、错误的意思;第二、四个“病”,是以什么为毛病的意思;第三、五个“病”,是毛病、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犯错误,正是因为他把错误当成错误,克服了这个毛病,所以才能不犯这个毛病。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有了病,就不会讳疾忌医,使病得到及时的救治,反而没有了病。而认识也是如此,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毛病,就会自觉学习,弥补不足,改正错误,使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圣人也会有不足和错误,而圣人之所以没有什么缺点,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并把缺点当做缺点看待;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来看,重视自己的错误,就会时刻保持警惕,自觉进行反省,设法避开或加以改正,他最终才会没有缺点。

我们一般人为什么那么多的缺点呢?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认为自己就没有缺点,不把缺点当缺点。即使知道自己有缺点,却不想承认,甚至还找各种借口理由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结果是缺点越集越多,愈来愈严重,一辈子也改不了。

一个人要想不犯错误,要做到两点:

首先,要“自知者明”。经常进行内在的反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64四章),将错误地消除起始阶段。

其次,“自胜者强。”发现了不足和缺点,要有勇气承认不足和缺点,不断改进自己的缺陷,使自己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的“病病”,才能“不病”。

老子告诫我们,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从而弥补不知,这是有智慧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不懂装懂,这就是大毛病。把缺点当作缺点,不断改进,就会没有缺点。

#文史知识局#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