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5岁,是你第二次自己学走路

时间:2024-05-04 21:18:32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探索

22-55岁,是你第二次自己学走路


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你还记得吗?在你还小的次自时候,每次过年家庭聚会,己学那些上了年纪的走路大人们总会热情地俯下身,说教些在他们认知系统中行之有效人生经验。岁第

他们把日久岁深的次自个人经验给了你,想要扶着你走这人生路。己学他们的走路经验中,可能有些是岁第排沙简金的精华,有些则是次自陈旧的观点,混合在一起一并赠与你,己学需要你自己去揣摩和挑拣。走路

可是岁第,有些话语,次自就算重复一千遍,己学在我们真正遭受困苦的境况之前,也无法真正领悟到。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而我们,也只有在自己亲历过一次次撕心裂肺后,才会渐渐脱离孩童的稚气,懂得一些词句后的真谛。

人们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观点,从小家里的前辈们和你的历任老师们曾经苦口婆心地教你,告诉过你很多、很多次。你感觉耳朵都快听出了茧子,可事实上心里还是从来没有真的听进去过,从来没有真正地领悟到过。

直到在生命的某一天,当生活给了你当头一棒,你终于顿悟,才方才知道那几个字背后的深切含义。

我的朋友小思,是我的一位同窗好友,与我一同在繁华的大都市读大学。曾经的他,告诉我,留在大城市工作,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我也一直鼓励他:“不错呀小子,有志气,说好了,等毕业了谁也不离开。”

我们在一起学习和玩闹,在我的印象里,那个家伙总是个乐天派,总是嬉皮笑脸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突然有一天,我在校园里偶遇他正坐在路旁的长椅上,于是我悄悄地溜过去拍了拍他肩膀。

正当我要张口跟他打趣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脸上并没有往日的笑容,只是怔怔地看着地面。过了许久,他才跟我说,他的祖母去世了。

这是他第一次经历死亡。之前他的家里,四世同堂,至亲全部健在。

从前他只知道家里的鸡毛蒜皮,却从未体会过失去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感觉。

失去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呢?

他说,虽然收到了这个家族通知,但他还是觉得祖母并没有去世,还会像往常一样每月农忙后,提前立在村口的石墩旁,等着大孙儿放假回来。

过了一段时间,该是我们决定未来去留的时候了。我一直以为他会留在大城市,可他却跟我说他准备回老家去了,在那个小县城安顿。

于是我说打趣说,“你不是有鸿鹄大志?怎么开始在家边筑巢了呢?”

他说: “父母在,不远游。”

关于不远游这话,他可是一直在我耳边埋怨出老茧,诉说着家里人是如何自私地想要“道德绑架”他的人身自由。

也许,越长大,越怕在深夜接到父母的电话。

当痛苦真正地砸到你的头顶的时候,一些曾听过的话语,才让你有了新的认识,以至于改变你一直贯彻的想法。

曹聚仁在《余论》说,“痛苦的阅历,使我们了解人生。”

兴许只有岁月裹挟着经历,并让它真切地发生在了你的身上,我们才能稍微看清成长的形状,才能明白那些老辈的人们在慨叹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而现在的你,也许已不再是18岁那个稚气未泯的大孩子了,渐渐被时光推着跑,不得不面对现实。

于是你第二次学走路,这一次,你一个人学走路。

你发现,长辈、老师教你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

你甚至发现,他们已不再是你儿时所仰望的神明了。你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自己竟已然比他们懂得都多,而他们终于褪去万能的光环,坠入凡尘,变成了手机都玩不利索的“笨孩子”了。

现在的你,终于有完整的权利和义务,去走自己的路了。

以前的路是家人教你的,是长辈们引导的,而以后路,则在你自己脚下,需要你按照自己的体会,为生命交上一份尽量满意的答卷。

22-55岁,走好以后的路,有两点你要铭记。

1. 不要盲从他人的脚步,随波逐流。

没有了儿时万能的神为你指路,你要独立且清醒。

人们总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着焦虑,类似于干某某行业可以快速赚到钱、多少岁就要做多少岁的事情等等。我希望,你可以辩证地看待列表里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情,独立而清醒地选择适合你的未来道路。

2. 学会面对痛苦,苦难是鞭策你前进的动力

曹聚仁 在《余论》曾说过,苦痛,使我们深思,澄清我们的情感,锻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对于人生、社会、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

痛苦让我们成长,而爱与恨皆是动力,关键就在于你怎样转化它来让结果变得更好。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演讲中曾经提到,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辛苦地着打工,在锋利的刀刃割伤自己手指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自己一定不能再成为那可怜的人。这份痛苦,鞭策着李嘉诚,也在无形之中造就了华人首富的传奇人生。

22-55岁,是你第二次自己学习走路。

愿你不惧险阻,走得独立清醒,从容优雅。

我是格局疗愈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