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脚本:对一生的潜意识计划|第11期“人生脚本”内容分享

时间:2024-04-29 02:04:26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焦点

人生脚本:对一生的潜意识计划|第11期“人生脚本”内容分享

整理:素简

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沈家宏


或许我们会很困惑:

一个人:


为什么总是人生很自卑,觉得长相不好、脚本计划能力不行、对生的潜第期人际关系也很差,意识好像人生是内容一场灰色的梦?


为什么总是隔三差五生病,疾病总是分享与自己如影随形?


为什么一直想要追求成功,而成功却总是人生脚本与自己擦肩而过?


为什么想得到美满的婚姻,却会经历一段又一段婚姻的人生不幸?


我们通常很难理解这些发生,不知我们的脚本计划人生被什么所左右。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的对生的潜第期人生脚本理论,为我们理解自己的意识人生打开了一扇窗。


人生脚本理论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容人生脚本,这个人生脚本在6岁之前已经写好,分享我们6岁之后的人生脚本人生只是在不断上演6岁之前写好的那个脚本而已。


你的人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脚本呢?又在上演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三天的《人生脚本课程》或许可以给到我们理解自己人生故事的一些答案。


沈家宏心理:

7月22~24日,我们沈家宏心理开展了第11期《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课程》的工具课程“人生脚本”(The life script)。


三天的课程,沈家宏老师带着我们去了解人生脚本对的影响,并分别去探索影响人一生的十五个脚本,如身体脚本、人格脚本、应该脚本、禁止脚本、信念脚本、赢家与输家脚本等。


当我们都分别探索了自己的人生脚本,随着一次次看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剧本也更加清晰。


接下来,我们如何去改写自己的脚本就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


最后,沈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人生脚本的再定义与改写,和如何拥有赢家的人生脚本,以及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赢家的人生脚本。


接下来,一起来回顾课程中的精彩内容吧!




人生脚本是早年形成的一个广泛的无意识生活计划,包括一系列的信念与决定。它会决定一个人的身份和命运,会限制我们人生的展开与可能性。


人生脚本通常与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有关,尤其是与父母有关。


形成人生脚本的家庭动力有很多,比如家族或父母的期待与使命、父母的性别歧视、父母的要求、父母的禁令、父母的控制、非正常死亡、排行、自我概念、早年信念、家族的特殊事件、对父母的拒绝、对自我的拒绝。



● 早在公元前200年,古印度的《五卷书》说:“在每个人离开子宫前,这五项都已经确定:他的寿命、他的命运、他的财富、他的学识、以及他的死亡。”


对于这个部分,我们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更新为新版本:以下五项来自你的父母,在你离开子宫后的六年之内就已确定:你的寿命,你的命运,你的财富,你的学识,以及你的死亡。


● 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生活风格,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大多形成于4岁或5岁之前,每个人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有赖于他的家庭环境与幼年经验。


而且一旦人的生活风格形成并稳定下来,后期就比较难以改变,会为其应付以后所遇到的生活问题提供规则。


另外,阿德勒还认为父母和孩子都被锁定在重复的和负面的相互作用之中。


● 弗洛伊德Freud是较早探索家庭动力对一个人影响的先驱之一,他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后来成长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研究潜意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性”发展与“性”满足,并且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多是“性”的发展在早年遇到了障碍。


他将人的心理发展视为性心理发展,并因此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其中,性器期是3~5岁,这个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


以上几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在6岁之前基本完成,6岁之前的发展将会影响并决定一个人后面人生的发展。


● 克莱因Melanie Klein认为婴儿与乳房的关系、与妈妈的关系模式会演变成一个人后来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模式,而这两个关系的建立是在婴儿出生6个月之内。


也就是说,孩子在出生6个月之内与妈妈的乳房和完整的妈妈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会成为影响一个人后来发展最为重要的关系。


●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是首次提出并建立依恋理论的英国精神病学家,他提出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大致在3岁以前就被初步建立起来。


由此我们每个人在3岁之前与父母尤其是母亲所建立起来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1970)是美国心理学家,同时也是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 TA,或称交流分析、沟通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另外一个著名理论是人生脚本理论


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在我们每个人的六岁之前就已经写好,而且很难更改。


我们在六岁之后,通常就按照这个写好的脚本来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人生脚本”就是“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


“后来又补充为”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它是潜意识里对一生的计划。


人生脚本是在早年形成的,是被预定程序的,会以一种自动化的、不断重复的一套固定的演出方式。


它是由早年的父母为孩子所编制,通过孩童时的信念和幻想来完成,形成后可以被后来的成长经历来修改。


人生脚本常常包含好人和坏人,赢家和输家,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等等。



生物的最为重要的特性

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性,一开始的反应是本能性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和不稳定的反应模式。


通过父母的反复的训练,通过印刻作用,通过对训练的反应,通过对父母反应的反应,本能的反应会有所改变,对情境和环境的反应逐渐定型。


这个定型反应模式,个体会反复使用,并不再改变。这个过程的完成大约在6岁之前。


以上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早年人生脚本的形成过程。



人生脚本的形成过程与一个人0~6岁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分别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儿童对世界的理解


● 现象学世界:儿童对世界的解读是纯粹现象学的,他们最少受到人类既有的知识的影响,他们用最纯粹的直观来感受外在的世界。


● 无对错世界:在没有获得对错之前,他们最敏感的是安全和危险。(3岁前)


● 有对错世界:当他们有了对错以后,他们最敏感的是好坏,好就成了目标。(3岁之后)


B. 婴儿逻辑


● 从特殊到一般


婴儿会从妈妈(爸爸)泛化到女人(男人),然后泛化到所有的人。


比如,如果孩子对爸爸愤怒,那么他可能也会对所有的男人都愤怒,再泛化到对所有人、对这个世界的愤怒。


婴儿没有语言,没有概念,没有常识,没有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具体特征或个别特征起反应,如胡子,高大,表情,声音,眼睛,等等。


对这些个别特征的反应会形成条件反射,然后形成特定的情绪和行为,这些个别的特征性反射或情绪行为模式会泛化到所有的它物上。



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行为主义华生曾经对一个9个月大的叫罗伯特的婴儿所做的“对小白鼠的刺激反应”实验。


实验起初两个月,华生让罗伯特和动物们在一起相处,并且看起来还蛮融洽。


后来华生放了一只小白鼠在罗伯特旁边,每当孩子想接触这个小白鼠时,华生便不停敲击一根大铁棒发出巨大声响,不久孩子被吓哭了,并且浑身发抖。


在之后孩子每次见到小白鼠都会自发的发抖大哭,后来华生又换成了不同动物进行反复实验,直到最后罗伯特一见到有毛的动物就发抖大哭。


● 幻想和事实


婴儿幻想的世界就是事实的世界,他们会幻想自己无所不能。


因此当父母有困难时,他会觉得完全可以帮助父母解决他们的问题;


当父母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时,他就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力,因而会产生内疚和自责。


当他们幻想要杀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杀了他们。


弗洛伊德在他的书籍中提到过他小时候的故事,他曾经幻想过他的弟弟消失,后来他的弟弟真得去世了,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弟弟就是自己杀死的,他因此对于弟弟一直怀有罪恶感。


● 二维世界


婴儿的世界是一维的世界,要么白,要么黑,并且泛化到所有方面,并且坚信不疑。


他们的思维也是单向、直线、一种结果的思维。


C. 儿童的生存策略


婴儿很弱小,他们只有依靠父母才能活下来。


因此,他们必须对父母的所有状态敏感并给予适应性的反应,他们才能活下来。


因此,他们练就了一套天生的对父母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他们需要全天候地观察父母,然后发展出自己应对父母的生存策略。


这些策略只是基于他们当时所观察到的对父母的个别特性或特征形成感觉特性和直观特性,引发一系列的感受、情绪和行为反应链。


这些反应链经过重复之后,会逐渐固定下来,并形成模式。然后依据这个模式形成每个婴儿的生存策略。


这种生存策略并不会因为婴儿的长大而有所改变。




文化脚本、身体脚本、人格脚本、赢家与输家脚本、死亡脚本、应该脚本、禁止脚本、性脚本、职业脚本、过程脚本、信念脚本、关系脚本、两性脚本、态度脚本、防御脚本


以下分享其中部分脚本:


1.身体脚本


身体部位对早年情境的反应也会被保留下来。


早年我们对一些具有威胁的情景所带来的身体反应会被保留下来,


并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身体会出现同样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是紧张、疼痛、颤抖等。


多年以后,虽已身为成人,却还保有身体的紧张,但不自觉,他可能会觉得肩膀或颈部会疼痛。


通过深度按摩或心理治疗,也许能发现身体的紧张并放松下来,一旦放松,就很容易把从童年以来所压抑的感觉,如洪水般释放出来。


我们的身体脚本,一般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身体各个部位的状态、身体的疾病、身体的创伤。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正常化父母早年的身体状态,并通过和父母拥有相似的身体状态,比如疾病、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实现我们对于父母的忠诚。


2.人格脚本


人格是儿童经过选择的一种有助于生存的行为策略,也是适应父母期待的适应策略。


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我们人格的主因,父母的人格也是形成我们人格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六种人格类型:

强迫、偏执、分裂、被动攻击、表演、反社会。



强迫型人格他们追求安全感,追求100%完美,害怕缺陷。他们会觉得如果他们不完美,父母就会不爱自己了,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自己的价值是工具化的。


他们害怕不被喜欢与爱,害怕抛弃,通过追求绝对的完美来获得对于爱的安全感。


对于强迫型人格的人,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是“足够好的”,并且让自己学会“放轻松”,而不是总在“做事”。


同时,他们要学会不以自己的行为来评判自己,这样他们才能放松,才能有时间去享受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偏执型人格的人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而把他人都当成是迫害者、加害者。


因此,他们对待他人会防备、敌意、警惕,觉得他人对自己总是带着恶意,他时时刻刻要去保护自己。


这种人格形成的原因是,早年不论他做得多么好,父母都认为他做得不够好,他们都会惩罚他,也就是早年经历了被父母的迫害。


因此,这类人会对父母有恨,会仇视、敌意父母,也会对他人有仇恨和敌意。


他们会通过过度敏感来保持对外界有威胁信息的识别,以免于自己被伤害。


他们内在里面会通过“我好你不好”的方式,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从而来维护自己无所不能的理想化的自恋。


对于偏执型人格的人,需要学会信任他人,体验到自己放开控制的时候也不会“失控”。


他们还要学会与他人核实自己的想法而不再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准确信息并从中获得安全感。



分裂性人格的人,他们的自我与环境、他人等没有办法建立连结,他们的内在也不能够很好地将“好”与“坏”进行整合。


通常他们会活在自我的内在世界里,通过回到自我世界来完成自我整合和自我创造,通过退缩来获得安全,并以内在的世界来投射外在的世界。


分裂性人格形成的原因是,早年当他表达自我的时候,父母往往很无视,父母会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父母没有办法走近他和理解他。


对于分裂型人格的人,他们要学会像支持别人那样支持自己,行使自己与他人一样平等存在的权利。


他们要知道自己是可以有感受和需求的,而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样,他们才能重新获得社交与亲密。



被动攻击型人格的人是通过攻击自己来攻击他人。这是因为他们的超我过于强大,害怕来自他人的惩罚,从而自我惩罚。


他们在被他人否定时,会认为自己不好,从而代替他人来惩罚自己,通过攻击自已来表达自已对他人的不满或来攻击他人。


对于被动攻击性的人,需要降低超我对自己的要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力。



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比较缺乏的是被关注,缺乏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认可,因此他们会通过一些表演性的行为来寻求关注和认可、获得重要感。


对于表演型的人来说,他们要知道即便没有他人关注,他们也是重要的、有人爱的;


而且就算自己感觉是真的,现实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他们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思维保持良好的感觉,并且争取自己的权利。



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伤害的关系,是一种攻击的关系。


伤害和攻击的背后,是他们有很多害怕,如害怕被抛弃、害怕被控制、害怕被伤害、害怕没有安全感等。


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在于他们早年关系中存在经常被伤害、被攻击,也就是一种被抛弃。


对于反社会型人格的人,他们要知道自己作为成人是不会被抛弃的,因为他们现在和儿时不一样,有资源和他人在一起。


此外,不只是别人,他们自己也可以陪伴自己,如成年的自己陪伴儿时的自己。


他要知道他们做自己是安全的、不必假装。同时,他们要学会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他人的需求。


当做到这些后,他们生活中的戏剧性情节就会减少,亲密感会增多。


3.应该脚本


应该脚本是父母的自我传递出来的针对孩子的与社会规范和道德法则有关命令性信息,父母用应该型脚本来让孩子替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应该和命令信息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会成为一个人自我惩罚或伤害的工具。


父母的应该脚本经常会有以下这些部分,比如要完美、要努力、要坚强、要听话、要健康、要勇敢、要自信、要高效,等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按照父母他们的“应该”去做,假设我们都能够做到,那么我们都会成为很优秀的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想要的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然而,由于我们内在产生了对父母的对抗,我们就不要了这个部分。


从另外一个方面,父母想要的部分是事实的部分,而结果是我们的现状的情况,我们通常会由结果来看潜意识,那么,有可能父母想要的不一定是优秀的我们。


4.禁止脚本


禁止脚本是父母对孩子行使权力或命令的一种方式,父母借由禁止信息来实现潜意识里的渴望和应该。


禁止信息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


● 禁止脚本里的禁止信息


① 父母的禁止信息通常包含诱惑,潜意识里诱惑孩子去做禁止信息里被禁止的事情。


② 当孩子按照父母的潜意识去做禁止信息里被禁止做的事情时,父母会来惩罚孩子。


③ 父母意识里拒绝孩子的忠诚,却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忠诚。


● 应该信息与禁止信息的联系:


① 应该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禁止信息。禁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应该信息。


② 不论是应该信息还是禁止信息,个体对父母所给到自己的指令都会接受和服从。


③ 一个人可能会用应该信息来服从父母的禁止信息。如一个人会通过服从父母的应该信息“要努力工作”,来同时实现禁止信息“不要懒惰”。



● 应该和不要可能带来的结果:


父母对孩子说:你要这样,或不要那样。

如果孩子听从了父母的话语,孩子就失去了自己。为了找到自己,孩子就不能听父母的话。

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话语,就失去了幸运。


因为不听父母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背叛了父母,不孝顺父母,而不孝顺父母就是个坏孩子,坏孩子是要受到惩罚的。


因此,孩子为了保住自我,宁愿不要幸运。




觉察父母的人生脚本

觉察自己的人生脚本

觉得自己人生脚本与父母人生脚本的关系

与父母的人生脚本和解

与自己的人生脚本和解

给到自己人生脚本一个自由



认识自己的人生脚本;

和解自己的人生脚本;

经营好自己的夫妻脚本;

给到孩子人生脚本一个自由与选择;

尊重孩子的人生脚本。


除此之外,父母的夫妻和谐、养育方式恰当,有一个好的母婴关系,帮助孩子发展为安全型依恋、抱持孩子的自恋等这些部分也都是很重要的。



与脚本和解;

与家庭动力和解;

与父母和解;

与自己和解。


对过去:接纳、和解、资源取向;

对当下:体验、把握、享受 ;

对未来:给自由、可能性、相信。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下期精彩继续!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