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思考】新意、旧意话《水浒》

时间:2024-05-04 16:37:22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知识

【阅读与思考】新意、旧意话《水浒》

微微夕阳红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种地老教授自媒体的阅读观后感《解读“名著”有新意》。这种学术探讨性质的思考文字原来担心无人问津,但反响却很“热烈”。新意许多读者对李教授的旧意观点,也就是话水浒所谓的“新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鉴赏水平之高,阅读让我深感佩服!思考而后学友吴老弟提出,新意关于《水浒》部分评价偏少,旧意能不能在有可能的话水浒情况下予以补充(看来他是一位《水浒》迷)?但说句实话,让我再去李教授自媒体寻找答案,阅读的思考确费时费力,有点勉为其难;忽然想到自己也曾经写过两篇有关《水浒》的新意帖子,于是旧意就翻检出来,这一看不要紧,话水浒发现其中的观点居然有问题。想到许多学友都是《水浒》喜爱者,不妨自曝“家丑”,把自己认为不当的言论说出来,与大家探讨,来个正本清源,对更好地鉴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定是有益无害的,岂不快哉?

鲍教授说水浒的“新意”

那还是在2016年的6月,我在央视《百家讲坛》欣赏了上海广播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主讲的《新说水浒》之后,写了一篇观后感《新说水浒,果然有新意》。其新意主要表现在对水浒主要人物的评价上。比如梁山第一条好汉宋江,江湖人称“及时雨”,在民间百姓中提起他来也是心悦诚服,轻钱财,重情义,实乃义士。但假如有人说,这个宋江虽然在江湖上是好汉,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渎职违法的犯罪分子。身为衙门官员,徇私枉法,私通强盗,而且自己也草菅人命,身负多条命案,是个罪不可赦的大盗。您会认可这样的说法吗?这就是鲍教授出新的地方,不但宋江,而且李逵、戴宗、阮小七等一系列好汉,都被鲍教授一分为二地新说了。当时就有媒体这样评价鲍鹏山的《新说水浒》之宋江“…却对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心目中的这个宋江,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将以现代全新的视角和胸怀,实事求是地对宋江的仁爱另眼相看,对宋江的侠义冷眼相对……”

我当然也兴奋地接受了鲍教授的新观点,在观后感里我说:“名著《水浒》里的各位梁山好汉,都被说成是英雄。连那个‘色鬼’矮脚虎王英,还有‘梁上君子’时迁,无一例外。在造反英雄的光环之下,几乎看不到有什么不同的评价……”“近年来,由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更为其推波助澜。‘……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度成了流行语。在新时代,在我们青少年的法制意识还不够强的状况下,把名著的《水浒》新说一下,把文学典型的主要人物、草莽英雄理智地分析一下,用现代法制意识来衡量比较一下,从而做出较为理性地判断全面地评价,尤显必要,有着现实的引导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欣赏鲍鹏山的新说,也希望看到更多的这样颇具新意的文学讲评问世。”

李教授评《三国演义》的新意

李教授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自觉以孔子修《春秋》为范式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以孔子为榜样,借《三国志》这部历史,采用了新的话本小说的艺术手法,七分写实,三分虚构,以历史为框架,又不拘泥于所谓的历史事实,表达了与《三国志》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观。”《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改造,并不是对历史的重修。而是文学与历史的不同文体的表达。“小说取代经史成为教化主体的时代,民间文化而不是官方文化成为文化主体时代。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当前,有人企图以所谓的《三国志》的历史真实,否定《三国演义》的文学虚构,其目的乃在否定《三国演义》的历史观、文化观,否定诸葛亮等英雄形象。对文学经典的解构与否定,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我理解,李教授所谓的新意有几个关键词,一个词是小说。它要区别的是《三国志》等史书,即它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作家虚构创造的东西。尽管“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它的性质还是小说。所以李教授才对有人拿《三国志》来否定《三国演义》极不认可。关键词之二叫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之所以称之为名著,一定在文学形象塑造上有过人之处,即“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孟德等等,不是一二个,而是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影响极大。这应该就是文学的魅力和价值!然而如今有人拿着《三国志》或者其它史籍来贬低、抬高或者否定这些人物,同样让老教授很不高兴。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会问,前面提到的鲍教授,其新意有啥问题?而《三国演义》与《水浒》之间又有啥关联吗?我想,鲍教授用现代人的眼光、用现代法律意识来看待水浒好汉不能说错,但用来解读古典文学作品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假如鲍教授观点成立的话,那么许多影视单位包括央视翻拍《水浒》可就大错特错了。试想,为一群杀人放火的强盗去唱赞歌,去“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岂不是立场有问题、颂扬主体有问题吗?同样,假如按照现代文明尺度看《西游记》,那些神仙故事也纯属胡说八道,什么“七十二变化”,什么“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怎么有可能?因此我感觉还是李教授的观点有道理,即文学不能用历史来修正;也不能用现代科学和法律的尺子来衡量高下、对错。对于古典文学和文古典文学的典型形象,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以及特定的历史作用上来解读和评价,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让人无所适从。我曾经认可鲍教授的观点,现在看是有待商榷的。

央视《水浒传》的遗憾

我在2009年还写了一个帖子,叫《四大名著荧屏PK,水浒传最差遗憾多》,发在新浪网上,说的是央视版的《水浒传》,当时还引起不少《水浒传》拥趸的不满。央视《水浒传》差劲儿的地方,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演员选择差劲,二是版本选择失误。

“剧本选择荒唐。如果说演员选择不力,给演员本身表演带来相当难度的话,那么,糟糕剧本的选择,又给演员雪上加霜,剧本使演员的表演更难达到让观众满意。众所周知,建国之后,四大名著被重新修订出版。书店里的《水浒》就是70回版本的,到“聚义厅英雄排座次”,为大结局。之前的100回本,120回版本的,只有少量印刷出版,供一些高校或文学研究机构使用。100回版本的,在排座次后,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等内容;120回版本的,在征辽与征方腊之间,加入征田虎、征王庆的20回。凡名《水浒》的即70回本,名为《水浒传》的是100回本,名为《水浒全传》的必定是120回本。电视剧《水浒传》中有受招安、征方腊的故事内容,冠名《水浒传》,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说电视剧《水浒传》,选择100回本做改编剧本是不明智的呢?根据是老百姓的心理取向。换句话说,是《水浒》中蕴涵的为广大下层民众喜爱欣赏的那种精神,应该就是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精神。水浒的精神不在于打家劫舍,而在于强调,处于人吃人而无药可救的社会,除了以反抗手段替天行道外,别无他途。水浒强调替天行道,歌颂反抗迫害的精神,使它几百年来一直受广大民众欢迎。而这种颇受欢迎的替天行道精神,在70回版本上,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张扬。‘《水浒》是14世纪中国文学的纪念碑,这部小说首次通过现实主义形式反映了反对地主和专政的压迫的中世纪农民起义,是一部具有丰富形象的画廊。’这句话取自前苏联翻译的《水浒》,只有70回版本,堪配这样的评价。而到了接受招安之后,梁山的草寇们,似乎就已经变味了。以大首领宋江为代表的一大群‘好汉’,已经不在是原来意义上的以‘造反’为标志的绿林豪杰之士,他们实质上,已经蜕变成为一群地主阶级的走狗。他们走出山寨,走进官府,换上官服,成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了。征方腊也好,征田虎、征王庆也好,性质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替朝廷卖命,打着官军的旗号剿灭别的农民起义势力。这哪儿还是那帮深受底层百姓喜欢的梁山好汉?!”

时至今日,我仍然搞不清楚,央视为什么要选择100回本的《水浒传》,难道是为了就是让梁山好汉变味?让他们只反贪官不反朝廷,变成统治阶级的走狗?反正央视版的《水浒传》让文学名著的《水浒》受喜爱的程度大打折扣,感觉很不爽。

忽然想到央视版的《红楼梦》,与《水浒传》恰恰相反,其没有选择通行版的由高鹗、程伟元后续的120回本的《红楼梦》,结局让贾府复苏,贾宝玉中举;而是根据红学家们研究成果,按照作者曹雪芹本意设计结局,让贾府彻底衰败,“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儿”。从播映后好评如潮的效果来看,结局版本选择好,无疑是其中一个因素。

对《水浒》上面谈了两个教授的观点,以及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包括自我批评,不一定就对,欢迎各位朋友参与讨论,发表各自看法,相互交流,大有裨益不是?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