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艺术性来评价《九州缥缈录》,这本书的成就有多高?

时间:2024-05-02 15:36:40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知识

从文学艺术性来评价《九州缥缈录》,这本书的成就有多高?

从一个作家的从文文学追求上来讲,江南在《九州缥缈录》上的学艺成就有多高?又如何评价《九州缥缈录》的艺术性呢?


先放结论:

评价其文学艺术性的成就,既然要论高低,术性就得有参照。州缥从稍大范围看,缈录既然《九州缥缈录》属于通俗类型文学,本书我斗胆将它与泰斗金庸先生的有多文学水平对比。总体来说,从文如果说金庸老爷子是学艺如来佛祖,那么说写《九州缥缈录》的术性江南在二郎神杨戬这个段位,我想是州缥不过分的。


1.论作品中的缈录学识和文化底蕴,江南被金庸先生甩出几条街。本书

《九州缥缈录》中不乏一些诗词,有多人名、从文物名也起的精致,社会环境设计颇有历史质感,比之当代其他青年作家的作品尤可胜之,但还是流于表面了,撑撑门面可以,再深入就不好说了。而金庸老爷子是可以把儒释道的文化底蕴无形地融入作品内核的,故事架构与之浑然一体。儒《射雕英雄传》(齐家治国勇猛精进)道《神雕侠侣》(蔑视礼教)佛《天龙八部》(因果相随,无人不冤)。

2.论语言文笔。

这个在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喜好。坦白说,现在的我更喜欢江南的语言,典雅精致,沉静细腻。但同时我也知道金庸先生语言的明白晓畅、羚羊挂角是多么可贵的境界。语言文笔最能提现作者的个人风格,见仁见智。在此我遵从公认的标准,暂且论定江南的语言文笔不如金庸先生。这个"公认"不是随大流,而是对某个专业理论认识的尊重。好比说我可能更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风格,但我不会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成就超越了我并不那么喜欢的王羲之。

3.人物形象塑造

这是小说艺术的核心,在此我说的话可能得罪某些金庸粉。但凭良心说,江南在《九州缥缈录》中对于主要人物(注意,是主要人物)的塑造是不逊于金庸先生的,甚至比之金庸的《白马啸西风》《雪山飞狐》等作品还尤有过之。当然,这个有部分原因是占了篇幅的优势。

按说接下来应该一一比较两者这三方面在作品中的表现,但由于时间精力不够,恕我无法完成。接下来我只从江南在《九州缥缈录》中的表现来论述其文学艺术性。若说服力不够,也算我活该啦,哈哈。


以下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1.格局宏大;2.人物塑造;3.历史的质感;4.电影大片的质感。


众所周知,"九州"世界观由"九州七天神"共同创造,绝非江南一人之功。所以在谈及与世界观相关内容时,我只谈作品本身,不谈作者,或者以"创作者"称呼,以示区分。

从世界观(故事背景)来看,《九州缥缈录》的故事以瀚州和宛州、中州三地为主要舞台,构建了北都城、南淮、天启城等城市以及殇阳关、黯岚山、雷眼山、锁河山等等地理事物,更不要说还有十二主星、六大种族这样天马行空的设定。幅员辽阔而内容丰富,架空世界做得有板有眼。

从故事架构来看,《九州缥缈录》以吕归尘和姬野的成长经历作为线索,贯穿全书的同时带出诸侯征战的乱世大历史,以天驱和辰月两大组织的斗争作为暗线,塑造了息衍、白毅、赢无翳等乱世名将形象,故事波澜壮阔,确有乱世气概。

不足之处:

(1)太多坑没有填;

(2)逻辑上,天驱教义不明确是个逻辑上的大bug(息衍作为天驱的宗主居然连教义都不清楚,他们是怎么维持凝聚力怎么续存下来的?天驱戒指能随便赠与和互换?姬野和吕归尘连天驱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成了天驱?连个入dang申请和审查都没有?玩过家家啊!);对辰月的历史来源交代也不够清楚,教义没有说服力,个人认为创作者在这方面没有设计充足。另外白毅为了守护和平年代而领兵打仗的做法也有矛盾,以武止战吗?没看出来效果。

(3)立意上。如果要求再高一些的话,那么《九州缥缈录》是缺乏终极人文关怀的,使得全书外在格局再宏大也止步于对权力图腾的精彩争夺,好似好莱坞大片,但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东西。当然,这个要求确实太高了,可能不适用于它,但我认为类型小说也应该或者更应该争取加入这些东西来拔高自己的地位。相比之下金庸的《天龙八部》等作品就做的很好。


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江南《九州缥缈录》对人物的塑造极为到位,人物形象丰满可感。两大少年主角吕归尘和姬野之外,最出彩的三个人物是息衍、白毅和赢无翳。


(1)江南的人物塑造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或者说,塑造出了怎样的人物?

阿苏勒·吕归尘:一个内向而仁善,多愁善感得近乎软弱,但为了保护所爱的人又可以奋不顾身,无比勇敢的蛮族世子。

姬野:一名拥有神秘过往,倔强而刚勇,从不低头的少年,他对兄弟两肋插刀在所不辞,对心爱的姑娘温柔而腼腆。姬扬后代,手持猛虎啸牙枪。

息衍:此处还是用江南原话吧。"此公真绝代了,此公完全是我YY出来的,历史上人,无人堪比此公闲情烈血挽歌皆有。"

白毅,虽然着墨不如息衍多,但其魅力对我而言不下于息衍。气质上来说,白毅与《三体》中的章北海和《越狱》中的迈克尔有相似之处。他性格孤寒淡漠,悲悯苍生,军智无双,武功卓绝,最难得是心性如山岳磐石,不动如山中带着傲然的酷。


那么,江南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呢?

我认为,江南塑造人物乃至作品整体最重要的特点是——"细腻而精准"。


江南总能准确知道该抓住描写人物的焦点,从这精准的点切入进行细腻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轮廓。

拿阿苏勒来说,全书第一章对阿苏勒正面着笔并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气质已经出来一大半了。我们看第一章第一节中对阿苏勒的几处描写:


(1)这是她见过的最清澈的眼睛,映着夕阳的颜色,瑰丽又宁静。

(2)阿苏勒点了点头,垂眼看着地下。

(3)他没有笑容,诃伦帖看了出来。这个孩子瞒不住心事,心里所想的都在眼睛里映出来。

(4)诃伦帖心里涌起酸楚,这个孩子就是太聪明又太脆弱了,心里装不下这些沉重的事,这样又怎么能活得长呢。

(5)“放开!放开!”她嘶哑地喊着,“你们不让我杀他,我杀自己的马,我杀它,我杀它,我杀自己的母马!”女人们闻声都跑了出来。几个力量大的努力制住了哲甘,她挣扎不动,只能发疯地大吼,最后声音变成了嗓子里的呜咽。诃伦帖看向帐篷那边,帘子边的一道缝隙悄悄地合上了。

(6)诃伦帖持着一盏灯走进帐篷,外面的人已经散去了。孩子贴着帐篷的壁,抱着双腿缩在角落里。

(7)她呜咽着抬起头,看见孩子小小的脸上也是泪水,他那么安静,又那么悲哀。

可以看出,江南集中笔触描写了阿苏勒的眼睛,通过其眼睛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另外再借助动作描写和来自诃伦帖的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阿苏勒是一个善良懂事而多愁善感的孩子,总是把事情藏在心里又藏不住,让人心疼。到这一步,阿苏勒这个人物形象基本已经立住一半了,而后再加上他保护苏玛那一段,八成形象已经有了。

(1)

着墨不多,但效率极高。像我这种小白,如果塑造人物往往会花费大量笔墨浇灌在人物身上,恨不能让他浮雕一般从故事中凸出来,“看啊看啊,我这个角色是这样的!”江南则不是,他往往在寥寥几笔间就能立住人物,这是极为了不起的能力。(后面部分尽管会有不少心理描写,那已经是锦上添花的范围了。)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2)

精准选取典型细节的能力。

精准选取典型细节的能力。

精准选取典型细节的能力。

江南极为善于选取典型意象或动作,这一点不只是在塑造人物这方面,它是贯穿全书的。

落到此处对阿苏勒的人物塑造上面:


诃伦帖看向帐篷那边,帘子边的一道缝隙悄悄地合上了。


我认为这是这一节中最见功力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背景是,阿苏勒作为质子住在真颜部,而真颜部正在遭受阿苏勒所属青阳部的大肆攻掠,真颜部女族人哲甘的丈夫和儿子都被青阳部军队杀戮,但她却要为青阳部的阿苏勒挤马奶。情绪爆发的哲甘把怨言都说了出来,还要杀死自己的母马,拒绝再为阿苏勒供奶。

这句话暗示阿苏勒已经听到了诃伦帖与女族人哲甘的争执,但却要假装没听到,这就对应了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就是太聪明又太脆弱了,心里装不下这些沉重的事”(想装在心里但装不下)。

仅仅是一个帘子合上的景象,连阿苏勒的人影都没有出现,但却是对其人物形象极佳的折射。

这种细节处理,一是需要细心,二要有想象力,把自己放进当时的情境才能提炼出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逼真景象;三还需要认清,哪种细节是与塑造人物的目标对应的,能起到最佳效果。


(3)高超的人物特点设计能力

对于息衍,江南表现出很强的设计感,也确实达到了非常出彩的效果,我相信息衍在本书中的地位如同《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虽非主角,但吸粉能力不逊于主角。

江南对他形象的概括是"闲情烈血挽歌皆有"。"闲情"设计是他养花的爱好。烈血自然是一身武艺和勇壮,"东陆三十年步战第一人",恐非虚言。挽歌嘛,就不太好说,我想大概是他领导已经衰落的天驱仍然奋战的悲壮吧。

此外他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三个词没有概括到的。事实上你如果把这三个词套用到白毅身上并无违和感,挽歌一词甚至更适合白毅。那么息衍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哪里呢?是闲情的升级版——慵懒和狡黠,一派懒得考虑世俗陈规的道家风范。这方面的设计落到纸上就是他的标志性道具——烟杆,外号"狐将",还有神秘的过往——一代名将竟然是山贼出身,这种分寸拿捏非常到位的反差产生了微妙的喜剧效果,不会让你哈哈大笑,但会让你觉得这个人物很有意思。息衍身上的不走寻常路而又获得成功对我们大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感觉好像是"人家玩着就当上了武殿都指挥使",然后身处高位仍然那么有趣,与我们平常认知中的正襟危坐谨言慎行的将相高官产生了明显对比。如果只用两个字概括息衍,那就是时下流行的"有趣",这是他的魅力所在。

白毅,相比而言,他出场其实不算多,集中在《天下名将》一卷中,但是真有风范,同样展现了江南刻画人物的高效率和设计能力。此外,姬野的黑瞳,老大君眼中的白翳等等都是精心的设计。


(3)是注重人物不出场时,从他人视角出发的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有时可以同时达到多重效果。

比如:

两支弩箭在同一时间离弦,同一时间命中了那两名武士的喉咙。他们完全没反应过来,息衍设计的弩箭在风里不会发出明显的声音,箭杆也漆成黑色,以便夜间发射时不会被目标觉察。
“息将军难道是个斥候出身?做出来的东西全要不声不响地杀人。”巴扎一笑。
“走!”巴鲁再次下令,拔出佩刀跃出了洼地。

这一段是阿苏勒被旭达罕再次流放到地牢后,巴鲁巴扎去救阿苏勒时候的情景,用的是从东陆带回来的鬼蝠营骑兵弩,由息衍改进设计。此时息衍已经很长时间不出场,而巴扎的这句话无形中又激活了读者对息衍这个人物的记忆,同时“不声不响地杀人”又极为贴合息衍的神秘感和狐将气质。在叙述其他部分故事时,顺便就给之前的人物形象添砖加瓦了,反正我是觉得这心思够缜密,笔力够深厚。

类似的例子一样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


《九州缥缈录》虽然是架空的奇幻小说,却极具真实历史的质感,这是奇幻小说达到一定境界的标志。

1.古文文风和时态变换写法;

我们知道,江南小时候就读《古文观止》等经典,留学国外期间,又有几年时间“书不读汉唐以下”,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和历史文化的功底。在写作《九州缥缈录》的时候,这些优势非常明显地显现了出来。

来看看“谢玄为离公论旗”——

他对于典籍的理解不差,却不喜欢捧着书读,历史典故便总要谢玄讲给他听。
“那我说说蔷薇皇帝的军旗,王爷的军旗,和白毅的军旗,如何?”谢玄笑,“我听说这三面旗都是所到之处,麾下将士无不为之冒死冲锋的,但是王爷以为,自己的雷烈之花旗和先帝的火焰蔷薇旗,白毅的箭碎蔷薇旗可有区别?”
……
谢玄点头:“王爷虽然没有说出所以然,不过这句话却是不错,这三面旗,区别在于治军的方略。蔷薇皇帝是个人主,他的属下加入他的军队是为了这个人,在那个纷乱之世,他们见到白胤,便如见到了终生活在浓云下的人看见了天空。即便让他们为白胤战死,他们也心甘情愿。而王爷是霸主,王爷的属下追随王爷,多半也是为了王爷的壮志和勇气。不过,我军中颇多将士来自南蛮诸部,杀戮和尚武的旧习也是王爷能够指挥他们冲锋陷阵的原因之一。所以,这一点上王爷和白胤相比,失之于暴戾。”嬴无翳点了点头:“那么白毅呢?”
白毅则完全不同。白毅领军,将士们无不对他的话言听计从,是这个人的筹划谋算实在不是常人可以达到的。


我来把它翻译一下(未加粗翻译的部分不是不符合标准,我懒而已,挑关键的说):

“臣闻三旗所至,士无不死战者。然王知三旗之别乎?”

“蔷薇皇帝者,人主也……王,霸主也……”

“毅之令出,而将士所以必从者,盖其筹谋深远,非凡夫所及也。”

谢玄,从用三旗应对提问(以小见大)的方式,到回答的文风,几乎可以回译为古文放到史书中而毫无违和感。像极了《战国策》或《史记》的文风。

再如,息衍提到百里世家的“三蠹”家训——

“是百里家前一代的主人。印章上是‘三蠹’二字,这两个字有出处,百里家先祖曾说,‘义是行商蠹,仁是领军蠹,情是人心蠹’。百里长青世代公爵,却有‘铁威侯’的别号,因为他貌似文弱而做事雷厉风行,以先祖的‘三蠹’为警戒,从不滥用仁义,一度是帝都公卿的第一人。”

这个典故我不知道江南是从哪段历史借鉴的,如果是他自己空造的,那就很牛逼了。

另外还有息衍对答百里景洪时对“勇气”的论断——

息衍低声回应,“臣的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勇气。大战在即,脸红是血勇,脸白是骨勇,脸青是气勇……不过这些都还不算真正的勇敢。”
“那姬野又如何?”国主喝问。
“面色不变,拔剑生死,”息衍沉声道,“当然是神勇!”

这段典故大概借鉴了战国时期田光对燕太子丹手下人物的品评:

“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这个武阳就是后来随荆轲刺秦的秦舞阳。这几个人田光都不太看得上,就向燕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光所知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

将这样的文化涵养融于小说创作之中,当然会为小说的历史质感加分。

如果说这是作者文化涵养的提取的话,那么接下来要说的则是技术性的东西了。江南在本书中多次使用时态变换的写法,往往将小说主体内容之后多年发生的故事片段提前插入到现在的叙述中。大概是效法了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经典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江南的运用未必有这么复杂,但显然是受了一定影响——

(1)许多年之后阿摩敕被称为五百年来蛮族最伟大的合萨,以星相术独步草原,乃至东陆的星相名师都为之拜伏。可是阿摩敕总是平静地说,我的老师才是真正看穿星空秘密的人,他其实早已知道了一切,只是他不愿把那个残酷的真相说出来。
(2)胤朝喜帝七年十一月,封山的大雪降下之前,青阳部世子、二十年后席卷草原的昭武公吕归尘阿苏勒被作为人质送往了遥远的东陆。


类似的例子实在不少。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从“身在此山中”到“旁观者清”,这种代入感的中断是江南刻意要达到的效果,它使读者能够迅速从一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好似镜头突然拉高成俯视视角的航拍,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当时的事件。那么事件本身的历史感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造就悬念和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之感。时态变换前后巨大的反差使读者思考原因,想不通就产生了进一步的阅读兴趣。同时这种对比又让人感到时间和历史巨大的力量,而这正是与真实历史相一致的。

这种写法被运用到极致就是江南极具创新的“历史”专栏,直接以史书视角概括故事情节。

在《九州缥缈录》一章的结尾常常会有独立的“历史”部分。比如——

(1)

而就在同一个月,在东陆中州,赤潮般的骑军开进了胤朝帝都天启城的城门。东陆的雄狮,来自“南蛮”离国的诸侯赢无翳骑马直趋太清宫,在阶下昂首不跪(选取典型细节)。七百年来第一次,皇帝在刀剑下屈服,成了臣子掌中的傀儡。
旧时代被摧枯拉朽地毁去了,而新的时代则建立在战士的尸骨和妇孺的血泪上。
四十五年之后,大燮的官史《燮河汉书》回头去描述这段乱世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初,帝王失位,风云变作。强雄贵功业而贱人命,恃三尺剑,争诸天下,老弱欲偷生而终乱离,漓血荒野,枯骨相藉。是时,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血泪并煎于其中。是以,英雄有悲世之歌,继而振拔威武,扫荡风云,立南北二朝,握天下之柄。”

有没有贾谊《过秦论》的气质?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2)

可是那场意外的决战在史书中的记载却是极简约的,《燮河汉书·威武王本纪》说:“成帝三年,八月十七,王出殇阳关,帝出黯岚山涩梅谷口,终相遇。阵前相决,王惜帝之才,收刀北向而去。帝年二十二,初起野尘之军,语项太傅曰,‘我遇王,而知天下偌大’(这句台词简直炸裂)。


2.用细节(道具或风景)填充环境,营造真实感。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得罪一下今何在的书粉,因为九州系列中我只读过《九州缥缈录》和《九州·海上牧云记》的一部分。之所以是一部分是因为翻了几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客观来说,在这方面他真的没法和江南比。先不说穆如世家和牧云皇族的关系多么不现实,光论文笔,今何在的写法太虚无缥缈了,有如空中楼阁。尽管是架空奇幻作品,代入感和真实感也很重要啊,或者说正因为是架空奇幻,它的代入感和真实感才倍加重要。

这一点江南就做的非常到位。他用很多细节填充到环境描绘中,比如《四野长战录》《惊龙全传》等虚构书籍,獭子肉、青阳魂等饮食,木兰长船、狮门斗舰、铁鲮甲、砂钢、煅纹鱼鳞铁等军事装备和资源,甚至对蛮族俗语、辰月咒文的虚构都十分贴切。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显得真实可感。

先来一段今何在《海上牧云记》的。大家可以去翻一翻,经常是这种大段大段大段的对白在占据篇幅:


那个晚上,少年久久不能入睡。一闭目,就看见巨大的混天仪在他面前旋转,仿佛从天至地,无从不是精确咬合的齿轮与机构。
他又握着珠儿入梦进入那幻境。来到那女孩身旁。
女孩见了他,欣喜的迎来:“你每次离开,都要许久才能回来。没有人陪我一起看云说话,我可要愁死了。”
“可我分明才离开不到一天。”
“可这珠境之中,却已过了不知多少时日了。”女孩叹了一声,“以前没有人可以与我说话的时候,天天独自一人,也不知不觉就过了那么多年。可现在知道有个人会来到你身旁,那等待的时光,竟是每一分毫都漫长无比呢。”
她抬眼笑着望向牧云笙,少年顿时慌乱了,低了头不知往哪里看好。生怕一注视少女的眼睛,就会沉醉过去。
“你……还是记不起你的名字么?”少年说。
少女愣住了,却低下头去,有些忧伤。
少年有些慌了:“我是想说……那……那我帮你起一个吧。”
女孩扬起头,眼中晶亮的望着他:“真得么?”
少年望着女孩的眼眸,心中象是有波纹一层层的荡漾开来。
“你……你就叫做盼兮吧。”
……
——《九州·海上牧云记》


怕被骂,不作具体评价,自己感受吧。

然后放上江南的,同样是写男女之间的对话哦——


“除夕之夜,突然地约你出来,很是冒昧。又只能在这样的小铺子里凑合,不过他们的白酒酿得很好,可以尝尝。”
女人轻轻地笑,“我知道将军喜欢在小铺子里喝酒。除夕之夜也没什么,国主开恩,多数家在南淮的女官都回家暂住,我一个人在宫里,也没有什么事可做。”
“幽隐还好么?”
女人犹豫了一刻,“……并不像他的父亲。”
她端起面前的酒杯,却被息衍按住了。
“酒凉了,我给你换一杯。”息衍拿过她的杯子,就着酒液涮了涮,把冷酒沥进桌上的瓷海里,提起温在热水里的锡壶,为她重新斟满。
铺子小,白瓷的杯子却很大,方方正正,托在女人纤细的手掌里。她低头嗅了嗅酒香,却不饮。酒香被热度蒸了出来,悄无声息地弥漫,杂着女人身上的花香,微微的有几分湿润的意思,像是在紫琳秋的花圃里下了一场清淡的酒雨。
旁边几桌上的笑声和说话声依旧传来,却像是被隔在一重帘幕外。
“有风塘的花都谢了,我伺弄了一整个秋天呢。”
“那几盆紫琳秋,现在放在暖阁里,可是渐渐看着也不行了。”女人轻声说。
——《九州缥缈录·苍云古齿》


言语之间信息量够充足,而且穿插动作描写和状物描写,视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综合调动起来,兼且用语精致,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代入感。这还只是对话,对于历史质感意义不是很大。能体现历史质感的当是环境描写。比如——


月色正浓的时候,水面水波清幽幽地飘漾。一艘方舟停在池边,夜色中它的船身明显比一般的船大,甲板上几乎可以跑马。凤凰池通着顺风渠,再接着一条建水的直流,江上的大船可以一直顺流而上进入南淮城,凤凰池也掘得深,大可以容下平底的大船。
船上的人举起了手,强健的水夫以长杆撑起了船身,把它缓缓地推离岸边。这样的大船出航不容易,风帆太大,不到深水可以转圜的地方是不便打开的。
——《九州缥缈录·苍云古齿》


1.节奏的控制

行文的节奏感上,看一下第一卷第一章《蛮荒》第二节——


“辛苦你了。”龙格真煌点了点头。年轻的斥候脸上透出如释重负的神情。他在马背上摇晃了一下,吐出满口的鲜血,一头栽在草丛里,他的背心并排扎着三支黑羽长箭,流下的血早已干涸发黑。“虎豹骑!”白铜酒罐落在地上,东陆武士颤抖着重复了这个名字。全身的血都凉了,他赌输了这场战争。他并不怕死,可是他用来下注的是整个真颜部的战士和后方营寨的妇孺。北都城的大君被激怒了,终于派来了横扫整个草原的虎豹骑,他低估了“青阳之弓”吕豹隐,那是青阳部战功第一的亲王,不知多少次都是险兵出战,一击之内夺旗斩将,奠定胜局。一天之内青阳九王的大队奔驰两百里,“青阳之弓”的箭在最后一刻射到了战场上。
铁线河完了,再没有防线,剩下的只是青阳铁骑践踏和屠杀的舞台。
星辰已经升起,夜风吹过草原,一片萧索。


斥候传来消息,青阳部的精锐骑兵虎豹骑要来了,真颜部面临灭顶之灾。此时行文节奏是紧张的,读者会随着真颜部面临的形势产生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而最后一句分明是一个空景镜头,由叙事到写景,节奏被它开阔的视野舒展开来。而同时,“萧索”的抒情风格又暗含着悲伤,注意哦,这不是再次将节奏拉紧,紧张和悲伤是两种不同的情绪,紧张是对未知的恐惧,而悲伤是对必死的哀叹,尽管消极,但节奏上仍然是舒缓的。就这样,江南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变奏。

这是很细微方面的表现,再大一些的还有:

阿苏勒被判死刑,姬野法场救人,动作戏正紧张时,江南令人拍案叫绝地插入了一个特写镜头:羽然的告别信随风飘到阿苏勒眼前,然后是对信的内容的重现,和对阿苏勒的心理描写,镜头从纷乱喧闹的法场聚焦到阿苏勒一人身上,节奏也舒缓下来,而当阿苏勒决定反抗,开始爆发,节奏又比之前更加紧张。松弛变换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快感。


另外像殇阳关战役中间穿插长公主和雷碧城、丑虎华烨的桥段,以及斡赤斤、脱克勒家主人在金帐中对旭达罕翻脸时突然转到阿苏勒和钦达翰王的场景等等,都是江南对叙事节奏的把控。自然,那些穿插的内容本来就是该写出来的,但是,调换叙述场景的时机如何选择?这才是见才华见功力的地方。


重点来啦。

2.对蒙太奇的高超运用

比较明显的很多,下面选取三处说明。

1.雷碧城在长公主面前伤势败露。抒情蒙太奇和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她看向雷碧城,雷碧城尤然眺望着水面出神,手捻一枚棋子悬在棋盘上方将落未落。雷碧城的窄袖里,粘稠的血液色作红黑,一滴一滴落在棋盘上。
长公主惊得起身,此时湖面上不知哪里卷来的大风席卷了整个水阁。纱幕飞扬,灯火熄灭,煮茶的小厮追着他被吹飞的竹扇而走,茶炉里的红炭一闪一闪地发亮,黑衣从者猛踏地面,按住腰间的刀柄,如踞地将扑的猛兽。


雷碧城之所以被长公主看重,就是凭借他神奇的法力,如今被反噬的副作用在长公主面前显现,这种情况下气氛是尴尬而紧张的。这时候加粗部分,镜头特意从叙事对象中抽离出来,指向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几乎都是空景镜头,一句一个画面,蒙太奇的切换之间反而有种特写慢镜头的感觉。我甚至能够脑补,这段拍出来一定没有台词或其他背景音乐,而是把纱幕、灯火被风吹动的声音放大呈现。这种观感,在看一些电影或剧的时候偶尔也会看到,但我之前从未在小说中读到过。为了更方便理解,举个《一代宗师》的例子。

《一代宗师》中,叶问与丁连山(赵本山饰)以点烟过手的时候,气氛紧张,有这么一个镜头:镜头从叶问与丁连山的手上过招抽离出来,聚焦于烟丝的燃烧,声音也集中于此。

另外在3D版中,叶问与一线天双雄对决,一招飞快掠过后,镜头转向了周边群众的反应:

《九州缥缈录》中这一段的写法与上述例子正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我之前专门在知乎上请教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这叫抒情蒙太奇和心理蒙太奇。之前我自己称之为“绿叶特写”。它使用起来有如下特点:

(1)引起文字/影像节奏变化。往往是之前出现某一处引起节奏变化的点,犹如引起湖面波澜的石头。而之后的"绿叶特写"正式使节奏由快转慢,多多少少带有慢镜头的意味。前者是石头,后者是波澜。

(2)由于"慢"的画面效果,同时具有了特写功能,但特殊点在于,一般特写镜头的刻画对象是特写对象本身,而这种镜头则是为了烘托它之前的镜头而存在的,镜头在此处,"焦点"却在前者。前者是红花,后者是绿叶。印象中,类似的镜头在银河映像的黑帮片中也有一些。

(3)在电影中,此种镜头往往会弱化甚至整个去除背景音乐以及场景中无关声音,而放大特写对象的音效。


2."君临之阵"发动时各位阵主的心境变化,以息辕为例。


是啊,很安静,太安静了。
天黑黑,要下雨。
“你叫息辕么?”有人在他面前问。息辕悚然,一下子从困倦里挣脱出来,像是一只被蛛网裹住的虫子得了自由。他不由自主地回答:“是!”
“跟我走吧。”那个人说。
息辕抬起头,看见了他的叔叔,息衍。
……
息辕看着伸到自己面前的一只手,那只手的拇指上套着铁青色的指套。
息衍没有说话,静静地伸出手。息辕看向周围,此外再无一人。这座城忽地空了,五百精锐和数万大军都是他的一个梦而已,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燃烧着的巨木堆。他坐在木堆边,他的叔叔向他伸出手。
息辕有点分不清了,他想自己做的梦太长了,梦里面有那么多人,一个勇猛的持枪少年,和一个端静的蛮族少主,还有一座辉煌富饶的大城。可他的世界里其实没有这些,他的世界里只有这一座城,这座城是他的囚笼。
他试探着伸手摸了摸息衍的手。那只手是温暖的,稳定的,没有一丝摇晃。这不像是幻觉,确实是他的叔叔站在他面前。可是息辕觉得这个人很陌生,他们血脉相连,却从未谋面。
“我不走,你害死了阿爹和阿妈。”息辕说。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些话出口的时候他自己都诧异,可是这些话是真的,从他心里流出来的,息辕能够感觉到。息衍没有说什么,他回头走了,背影渐渐消失在黑暗里。息辕仰头看着天空,天黑黑,要下雨。
——《九州缥缈录·辰月之征·第五章 诸神君临》


这种心境描述直接让读者产生影视剧般逼真的画面感。与平常不同,这种画面感不是源于对真实细节的描绘,相反,是源于与现实常态的反差,所以此段中大军的消失、息衍的寡言、息辕脱口而出的话都是在营造这种反常。它的逼真效仿的不是现实生活或真实历史,而是效仿影视作品。

我们知道,影视作品有时候表现人物心境,尝尝会运用特效塑造一个独立于世外的空间,看起来没有世俗背景或者只有几件道具,周围不是打着黑光表现局促不安就是用大片白光让这个空间看起来无限延展。这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像《冒牌天神》《虎啸龙吟》《河神》等作品中都有出现。

《虎啸龙吟》第九集司马懿的内心世界
网剧《河神》中郭得友点烟辨冤后的“思维殿堂”

江南正是把这一类的技巧运用到小说写作中,而且基于他非凡的文字表现力,效果奇佳(上面举的息辕的例子要放回书中整体看才更好)。


3.阿苏勒最后决战前,与奴隶们饮酒间,作者插入姬野镜头。这个不多说,自己感受。


“我要走了。姬野,羽然,你们都在很远的地方,用尽全力生活,等着我们重逢的那一天吧?”阿苏勒对这天空举起酒碗,“我也是一样的,我心里……很想再见到你们啊!”
这一刻,穿越上千里的海洋和土地,东陆中州高原上,十九岁的年轻人靠在黑马的身上,仰望星空,怀抱着乌金色的长枪。
他的身后,苍蓝色的旗帜下,老人坐在火堆旁弹奏着斑驳的阮琴。“阮是蛮族流传过来的乐器么?”年轻人问。“是啊,在满足那边,会用马鬃揉弦,那样琴声就苍凉些,据说是种人人会弹的乐器。”老人摸弄着弦随口说。
“我在那边有个朋友,他大概也会。”年轻人看向北方的天穹,轻轻地笑了。
阿苏勒一口饮尽了碗里的古尔沁烈酒,抹了抹嘴,随手把碗摔碎在一块石头上。
——《九州缥缈录·豹魂·第四章 豹之魂》


再有,书尾阿苏勒与狼主蒙勒火儿展开大决战前,江南特意戛然而止,以蒙太奇的方式陆续插入九州各地场景,先后包括息衍与雷碧城的对决、翼天瞻向鹤雪发起冲锋(也都是没写胜败结果就切换下个镜头)、华碧海远眺翼天瞻坠落景象,最后镜头又转回到狼主蒙勒火儿这里。几个场景的迅速转换,同时起到了变化节奏、营造大历史感以及蒙太奇电影感的效果。有没有感觉像是美剧的一季终集的结尾?镜头在不同角色间切换,引起观众对人物走向的悬念感。


3.镜头感,尤其是特写镜头。

江南对镜头感运用比较明显的是战争场面。息衍与赢无翳对阵、阿苏勒以“碎箭”阵法阻击白狼团等场面中,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有,而且具有非常了不起的场面调度能力。具体可以回顾书中原文感受一下。篇幅原因,这里不作过多分析。


这里说一下江南的特写镜头,其实吧,也就是画面感极强的细节描写。

这个可能真的是天赋所在,文笔非凡,唉。随便找几处,大家感受一下——


(1)那个瞬间箜篌声忽地断绝,天地间的风雨声在此时变得分外清晰。时间仿佛变慢了,地面上溅起的水珠在黑暗中掠过银亮的线条,武器切断那些线条扫出致命的弧。天驱和辰月的绝顶武士交错而过,武器没有发生格挡,谢圭的枪锋所指是那对碧色枭瞳之间,黑衣从者的眉心。
(2)他听见背后传来风吹动衣角的声音、风在金属锋刃上流过的声音、战马铁蹄践踏积雪的声音。
(3)他解开旭达罕的束发带,以手梳理他一头粘着血污的长发,而后拾起影月,用衣角拭去刀上的血迹,在青冷的刀身里,照见了自己的眼睛。
(4)乌云(侍女)站在帐篷前,看着他的背影越来越小。走到那个岔道口的时候,阿苏勒忽然驻足,回身眺望。风在呼啸,风里的人影屹立不动。
(5)她一手拿着那根火绒,一手搂着一根红锦。红锦拴在屋顶中心,本来是一个悬挂在台中央的锦球。色角抓着这根红锦荡了出来,就像荡秋千那样,她在绝高处揭开了自己的面具,抖开了长发。吕归尘的眼里,那一瞬就是阳光洒落的情景。那么长的一束金发泼洒开来,映着灯光,把人的眼睛都照亮了。在那抹阳光下,女孩子抓着一根红锦在半空中晃晃悠悠,晃晃悠悠。


可以说,因为有这些特点,《九州缥缈录》是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节奏、镜头都是现成的。但同时也是最难改编的,正因为它的影视感太强,读者阅读的时候已经同时在脑海清楚地构建出画面了,一旦真正拍出来与此不符,将会迎来很多批评。

说到这里,我就顺便简单说两句对《九州缥缈录》电视剧目前的看法。第一,导演是张晓波,之前最出名的是《好先生》《我爱男保姆》这种现代都市生活剧,所以对他我不抱希望。实在不理解出品方的思路。要我说应该找张黎导演。其实这种狂话我本来也不敢说,黎叔地位在那摆着呢,人家未必肯接啊。但后来听说黎叔连《武动乾坤》都接手了,我这心里就不平衡了。第二,我个人眼中,其实最适合演姬野的演员是易烊千玺,他的眼神非常坚定,脸庞也有棱角,只需要将心底的一些东西释放、爆发出来就能很接近姬野的气质。但不管怎么说吧,还是对剧抱有期待,出来后会第一时间看,希望自己被打脸。

(2019年2月15日小更新:有知友对我支持易烊千玺演姬野表示异议,我只放一张图回应)


之前有知友对我提议的易烊千玺演姬野表示不认可,现在《少年的你》上映,大家看看他演的刘北山,再想想姬野的样子,嘿嘿。


最后,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