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能摆出天龙八部中自填一眼便豁然开朗的珍珑棋局?

时间:2024-04-29 20:40:53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知识

是否真能摆出天龙八部中自填一眼便豁然开朗的珍珑棋局?

我要搬运个答案过来

在各个领域,出天都有哪些真正的龙部朗天才? - 杨柳的回答

顺便

@杨柳

老师,能否请您在这里贴一下答案?

金庸对围棋描写最多的地方出现在《天龙八部》中。当时众多顶尖高手都在解一个局,填眼这个局叫做“珍珑棋局”。便豁

金庸在“珍珑棋局”这段中说到了围棋两个有意思的然开地方。

一个是棋局“先死后生”的解局之法,一个是出天每一位顶尖高手面对棋局时所无法掩饰的内心性格。


我们一个个来,龙部朗先说说人物性格对棋局的中自珍珑影响:


“珍珑棋局”中重点说了三位顶尖高手解局的过程。

他们是填眼:段誉、慕容复、便豁段延庆。然开

金庸通过这三位下棋的棋局故事,就把“棋如其人”的出天关系说的很清楚了。

小说是这样说的:

“这个珍珑变幻百端,因人而施,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慕容复之失,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段延庆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残废之后,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外魔入侵,竟尔心神荡漾,难以自制。”

先来看看段誉之败:

“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

如果大理皇位就是“势”的话,那对段誉来说,他从来就不会去在意“势”。

他从一出场,就和众多江湖人物打成一片,成为了好朋友。“大理王子”这个包袱早就被他甩得远远的。相比慕容复,则“南慕容”这个包袱始终让他感到沉重不堪。

不在乎大势,而每一颗棋子又都是段誉的好朋友,那他自然就不肯弃子。

不肯弃子而谋大势,是段誉的天性使然。

再来看慕容复之失:

“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

慕容复所执着的“势”,就是兴复大燕。但他弃子弃的太随便了。

他弃的最重要的两颗子是王语嫣和包不同。

王语嫣精通所有武学经典,倒背如流。并且始终对慕容复有爱慕之情。

慕容复若能好好珍惜,不仅抱得美人归,对自己的武学精进也将帮助极大。

但慕容复始终没有把她当回事,最后甚至还见死不救,倒是成全了王语嫣和段誉的佳话。

包不同与其他三位高手都是慕容复的得力家将,这好比是四大区的总经理。慕容复创业就得靠这些人才呀。

但是慕容复最后为了大理皇帝之位,居然直接把包不同给杀了,导致手下众叛亲离。

慕容复这哪是弃子啊,这弃的是棋筋好不好。

失去棋筋的势,只能是空中阁楼。所以最后慕容复只能在精神失常中做自己的皇帝梦。

那段延庆呢:

“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残废之后,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外魔入侵,竟尔心神荡漾,难以自制。”

段延庆没有“势”和““子”的价值观困扰,但他却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

他本是大理太子,却惨遭奸臣陷害,遭遇令人同情。

但当一切都已成往事,他却始终愤愤不平,纠结于自己本是王子,却落于旁门左道邪术的问题之中。虽然平日还未显现,可一坐棋盘前,面临奇局时,心中纠结的潜意识就油然而生,难以自制。

后来还被丁春秋利用而走火入魔差点自杀,要不是虚竹拼死下上一步棋终止棋局,恐怕性命都不保。

金庸借下棋,道出了这三位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情。


下面来说“先死后生”的解局之法:

话说虚竹为了救身陷心魔的段延庆:

“快步走上前去,从棋盒中取过一枚白子,闭了眼睛,随手放在棋局之上。”

哪知对面执黑的苏星河一看怒斥道:

“胡闹,胡闹,你自填一气,自己杀死一块白棋,哪有这等下棋的法子?”

原来棋局上有一块白棋只剩一口气,虚竹闭眼下的这一招直接把白棋仅剩的这口气给紧住了,等于自己杀了自己一块棋。

鸠摩智、慕容复、段誉等人见了,都不禁哈哈大笑。玄难摇头莞尔。范百龄虽在衰疲之余,也忍不住道:“那不是开玩笑吗?”

可众多高手做梦都没想到,当这块白棋被从棋盘上提取后:

“天地一宽,既不必顾念这大块白棋的死活,更不再有自己白棋处处掣肘,反而腾挪自如,不如以前这般进退维谷了”

虚竹无意落下的的“自杀”之手,恰恰就是“珍珑棋局”的解局之手。

其先死后生的妙味就在于“当你把牵制自己的包袱放下后,一切就柳暗花明海阔天空了。”


金庸借“珍珑棋局”道出了世间的哲理。


下面我做了一个简单版的“珍珑棋局”,大家可以品一品其中的妙味:

右下角白三角数子面临危机,如何解救它们?


在应氏规则的前提下(允许自填),珍珑棋局真的可以重现。

虚竹破解的珍珑棋局,很多人以为是倒脱靴,其实不是。三联版中说得很明白:

原来自己闭着眼睛瞎放一子,竟放在一块已被黑棋围得密不通风的白棋之中。这大块白棋本来尚有一气,虽然黑棋随时可将之吃净,但只要对方一时无暇去吃,总还有一线生机,苦苦挣扎,全凭于此。现下他自己将自己的白棋吃了,棋道之中,从无这等自杀的行径。

也就是说,白棋只剩一口气,虚竹下了一子,使白棋变成没有气,被提掉 。

(苏星河)将虚竹自己挤死了的一块白棋从棋盘上取了下来,跟着下了一枚黑子。

现代只有应氏规则允许虚竹这么下,把自己的子提掉,不知道古代围棋是否有这样的规则。

也许金庸知道这种下法不符合规则,所以新修版中改掉了:

原来自己闭着眼睛瞎放一子,竟放在一块已给黑棋围得密不通风的白棋之中。这一块黑棋、白棋互相围住,双方无眼,剩有两个公气,黑棋如想收气,填去一气,白棋一子便可将黑棋吃光;白棋如想收气,填去一气,黑棋一子便将白棋吃光,围棋中称为“共活”,又称“双活”,所谓“此亦不敢先,彼亦不敢先”,双方都只能住手不下。虚竹在一块共活的大棋中下了一子,自己收气,那是将自己大片活棋奉上给对方吃去,对方若不吃白棋,便会给白棋吃了,因此黑棋非吃不可。棋道之中,从无这等自杀的行径。

所以苏星河下了一子,将白棋提掉:

(苏星河)下了一枚黑子,将虚竹自己挤死了的一片白棋从棋盘上提取下来。

看出区别了吗?三联版苏星河先提子后落子,新修版是先落子后提子。

罗洗河对崔哲瀚的一局可以媲美。“神猪”罗洗河在第十届三星财产杯半决赛中,出现三劫循环无胜负局面,“神猪”却果断放弃三劫循环和棋的机会,终以7目半大胜。

这是个三联版的bug。

首先要声明一下,三联版里,是“自填一气”,而非“自填一眼”。这两者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因为“自填一眼”仅仅是把活棋走成死棋的臭棋,自填一气则在除了应氏规则下是不能进行的

以上图为例,左边这块黑棋白棋无论如何都杀不死,因为有D16和F16两口气。白棋要杀他,得下D16和F16,可这两个地方无论哪里都是白棋不能下的——相当于一下进去就被吃了,这种地方在应氏规则外被称之为白棋的“禁入点”的。所以左边的黑棋是“活棋”。

右边的黑棋则显然是死棋,因为白棋只要下L15,黑棋就被吃光了。同时,黑棋也不能下L15(如果允许下后果可以理解为黑棋主动让对方吃光自己这块棋,但除了应氏规则外就是不允许)

那么“自填一眼”是什么意思呢?相当于左边那块黑棋下了D16或者F16,结果从活棋直接变成了死棋。

三联版是自填一眼还是自填一气呢?小说写得很清楚

他双眼还没睁开,只听得苏星河怒声斥道:“胡闹,胡闹,你自填一气,自己杀死一块白棋,哪有这等下棋的法子?”虚竹睁眼一看,不禁满脸通红。
原来自己闭着眼睛瞎放一子,竟放在一块已被黑棋围得密不通风的白棋之中。这大块白棋本来尚有一气,虽然黑棋随时可将之吃净,但只要对方一时无暇去吃,总还有一线生机,苦苦挣扎,全凭于此。现下他自己将自己的白棋吃了,棋道之中,从无这等自杀的行径。这白棋一死,白方眼看是全军覆没了。

显然是右边这种情形(黑白互换了)。

当然,题主所说的自填一眼,在小说里也是有的,就是一开始段延庆和黄眉僧下棋

保定帝见侄儿无恙,想不到事情竟演变成这样,既感欣慰,又觉好笑,一时也推想不出其中原由,但想黄眉僧和延庆太子比拚内力,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稍有差池,立时便有性命之忧,当即回身去看两人角逐。只见黄眉僧额头汗粒如豆,一滴滴地落上棋局,延庆太子却仍神色不变,若无其事,显然胜败已判。
段誉神智一清,也即关心棋局的成败,走到两人身侧,观看棋局,见黄眉僧劫材已尽,延庆太子再打一个劫,黄眉僧便无棋可下,非认输不可。只见延庆太子铁杖伸出,便往棋局中点下,所指之处,正是当前的关键,这一子下定,黄眉僧便无可救药,段誉大急,心想:“我且给他混赖一下。”伸手便向铁杖抓去。
延庆太子的铁杖刚要点到“上位”的三七路上,突然间掌心一震,右臂运得正如张弓满弦般的真力如飞般奔泻而出。他这一惊自是不小,斜眼微睨,见段誉拇指和食指正捏住了铁杖杖头。段誉只盼将铁杖拨开,不让他在棋局中的关键处落子,但这根铁杖竟如铸定在空中一般,纹丝不动,当即使劲推拨,延庆太子的内力便由段誉少商穴而涌入体内。
延庆太子大惊之下,只想:“星宿海丁老怪的化功大法!”当下气运丹田,劲贯手臂,铁杖上登时出一股大力,一震之下,便将段誉的手指震离铁杖。
段誉只觉半身酸麻,便欲晕倒,身子晃了几下,伸手扶住面前青石,这才稳住。但延庆太子所发出的雄浑内劲,却也有一小半犹如石沉大海,不知去向,他心中惊骇,委实非同小可,铁杖垂下,正好点在“上位”的七八路上。只因段誉这么一阻,他内力收发不能自如,铁杖下垂,尚挟余劲,自然而然地重重戳落。延庆太子暗叫:“不好!”急忙提起铁杖,但七八路的交叉线上,已戳出了一个小小凹洞。
高手下棋,自是讲究落子无悔,何况刻石为枰,陷石为子,内力所到处石为之碎,如何能下了不算?但这“上”位的七八路,乃是自己填塞了一只眼。只要稍明弈理之人,均知两眼是活,一眼即死。延庆太子这一大块棋早已做成两眼,以此为攻逼黄眉僧的基地,决无自己去塞死一只活眼之理。然而此子既落,虽为弈理所无,总是功力内劲上有所不足。
延庆太子暗叹:“棋差一着,满盘皆输,这真是天意吗?”他是大有身分之人,决不肯为此而与黄眉僧争执,站起身来,双手按在青石岩上,注视棋局,良久不动。
群豪大半未曾见过此人,见他神情奇特,群相注目。只见他瞧了半晌,突然间一言不发地撑着铁杖,杖头点地,犹如踩高跷一般,步子奇大,远远地去了。

这就是自填一气和自填一眼的区别。

回归正题。很多答案,以及03版天龙采用的珍珑棋局棋谱,破局方法都是类似“倒脱靴”的手筋。这里引用一下b站up主胡翼飞视频里的截图

白1走了那个位置,吃了一个黑棋,下一步黑棋可以反提,吃掉这一长串白棋,但这反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挺符合金庸对珍珑棋局的描写了。但这根本就不能叫“自填一气送死”,因为白1下了之后这块棋还没“马上死”,还得让黑棋再下一手,跟原文是对不上的

小说也明确写了珍珑棋局这手压根不是倒扑倒脱靴

可是数着一下之后,局面竟起了大大变化,段延庆才知这个“珍珑”的秘奥,正是要白棋先挤死了自己一大块,以后的妙着方能源源而生。棋中固有“反扑”、“倒脱靴”之法,自己故意送死,让对方吃去数子,然后取得胜势,但送死者最多也不过八九子,决无一口气奉送数十子之理,这等“挤死自己”的着法,实乃围棋中千古未有之奇变,任你是如何超妙入神的高手,也决不会想到这一条路上去。任何人所想的,总是如何脱困求生,从来没人故意往死路上去想。若不是虚竹闭上眼睛、随手瞎摆而下出这着大笨棋来,只怕再过一千年,这个“珍珑”也没人能解得开。

真正符合“自填一气送死”的下法,只能假设是应氏规则,然后借鉴最高赞的图,白棋要杀黑棋的方法是右下角自填一气,留给黑棋一个方块四而非弯三,利用方块四黑棋得连下两手才能做活的特点杀他。

而北宋肯定用的不是应氏规则,所以这只能解释为bug。

但是,最近重温时,我才发现这个bug在新修版中已经被修订了

他双眼还没睁开,只听得苏星河怒声斥道:“胡闹,胡闹,你自填一气,共活变成不活,自己杀死一块白棋,哪有这等下棋的?”虚竹睁眼看时,不禁满脸通红。
原来自己闭着眼睛瞎放一子,竟放在一块已给黑棋围得密不通风的白棋之中。这一块黑棋、白棋互相围住,双方无眼,剩有两个公气,黑棋如想收气,填去一气,白棋一子便可将黑棋吃光;白棋如想收气,填去一气,黑棋一子便将白棋吃光,围棋中称为“共活”,又称“双活”,所谓“此亦不敢先,彼亦不敢先”,双方都只能住手不下。虚竹在一块共活的大棋中下了一子,自己收气,那是将自己大片活棋奉上给对方吃去,对方若不吃白棋,便会给白棋吃了,因此黑棋非吃不可。棋道之中,从无这等自杀的行径。这块白棋一死,白方眼看是全军覆没了。

可能因为三联版(以及以此改编的电视剧)过于深入人心,所以提到珍珑棋局大家就都说关键的手筋是自填一气送死;又或者把段延庆跟黄眉僧那局棋与珍珑棋局搞混,记成珍珑棋局是自填一眼。

但其实现在来看,这几种说法都不对,最官方同时也最没有bug的说法,应该是珍珑棋局把一块双活的棋给送死。双活的一个示例见下,黑白互相围住,各自无眼,两口公气,此刻虚竹下在了类似G14或F13的位置。

总结:

  1. 若讨论三联版,用北宋规则,这就是bug,理论上不成立
  2. 若讨论三联版,用应氏规则,理论上勉强可行,但应该不是金庸本意。
  3. 若讨论新修版,无论什么规则,珍珑棋局都在理论上成立。
  4. 最常见的那副先吃一个子然后被提了一堆子的图,无论对应哪个版本的天龙八部,都非金庸本意

评论区有人要我拿出北宋不许自杀的证据,我本来以为这很容易找到的(说实话如果不是答题前查了一下,作为围棋的外行我甚至不知道有应氏规则这种允许自杀的规则,毕竟网上下棋手滑下到禁入点他都是不会让我下的),结果考据了一会儿没有发现第一手的资料证明。

因此下面给出一些我找到的第二手的证明

首先是维基百科,搜索“围棋规则比较”,里面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说法

颗子自杀在现行各规则中皆列为禁手;而块子自杀在应氏规则中是允许的。在某些场合,块子自杀可以作为劫材,或者颠倒对杀结果。吴清源对此的看法是:机器总是出了毛病才需要修理,禁止自杀的规则长久以来没有出过毛病,就不要改动了吧[40]。
各个规则都允许轮到走棋时放弃着手,谓之“虚手”,亦称作弃权停着虚着弃着等。颗子自杀其实等同于虚手,有些规则虽然禁止自杀,但对于禁手的处罚就是将其以虚手论处。
为了使数子与点目的结果一致,以及为了提证死活,可以规定在使用虚手时附带向对方提交一枚己方棋子作为俘子。池田《围棋规则研究》中拟议的两种比目法规则皆采用这种设计;而该书的英译者又加上了根据这种设计而与中国规则等价的第三种比目法规则。当今的美国规则(AGA rules)即将数子法与比目法并列,供比赛组织者选用。实际上美国规则就是《围棋规则研究》英译本所列的数子法规则II及与之等价的比目法规则III.

这段话认为,并不是现代人为了严谨加上的禁止自杀,反而是因为古代一直就有这个规则就懒得删了

接下来有一张表

当然,正如上面所说,唐宋流传的棋谱实在太少了,很难找到直接证据。

有一种理论可行的验证方法:假设自杀可行,那么一些形如“涨牯牛”的形状就可以作为一种“劫财”。如下图,在不许自杀的情况下,无论当前是黑棋下还是白棋下,白棋显然都是活棋。但若允许自杀,在别处有打劫时,黑棋可以以A19自杀作为劫财,白棋若不应黑棋自杀后再下A19就能杀死白棋。也就是说,如果找到一个宋朝棋谱,里面出现了涨牯牛的形状以及一处打劫,此刻白棋却放着“自杀”这样一个劫财不顾而放弃劫争,且如果考虑了这个劫财可以打赢的话,就能证明宋朝不能自杀;反之如果宋朝可以自杀,要证明起来应该会容易很多,只要找到一个先自杀再破眼的劫财例子就行了。

那么上面这种证明方法,如果规则是“不许自杀”,要证明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条件过于苛刻,你不能因为他放着自杀的劫财不打就证明不允许自杀,完全可能是行棋方觉得算上这一个劫财也打不赢。虽然不能说“不可证伪”,但证明难度比“证伪”(即找一个有自杀行为的棋谱)还是大太多了。

所以我只能说,假如存在宋朝棋谱有自杀行为,宋朝棋谱允许自杀的规则极大概率就会出现在维基百科上并给出对应棋谱(因为这一规则不同于明清古棋规则,并证明了规则的一大改动)

最后,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围棋规则演变史》,作者陈祖源(我一开始看成陈祖德了)。这位大神在中国围棋规则的制定上出过力,wiki介绍如下

陈祖源是武汉的一位光学仪器专家,业余爱好围棋。1990年代初,陈祖源指出,应昌期在研究四劫双活时犯了一个错误,导致其放弃“禁止全局同形再现”原则,而拟定出“劫分争搅”等规则,使得应氏规则没有必要的复杂化。陈祖源在“全同局面”的定义中加上了轮到哪方行棋的条件,此设计被吸收进2002年修订的《中国围棋规则》中。陈在围棋规则方面发表过两部专著:《围棋规则新论》和《围棋规则演变史》。在前者中,除了着重阐述“禁全同”原则,还介绍了池田敏雄的工作;在后者中,回顾历史之后,提出了关于统一围棋规则的建议。陈的建议就是(作为一种妥协)采用池田规则(即《试案》所列数子法规则III),此建议在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中得以试行

陈祖源在《围棋规则演变史》里把“禁入点”当成古代围棋的一个规则(但没给文献支持,只说古棋就有这么一条规则),还把他用以佐证自己的一个猜想,猜想如下:

首先他认为“禁入点”的规则存在就很奇怪,因为正常人制定规则时应该是能简就简,如果国家把你抓过来制定中国围棋规则,你很大概率是不会考虑到要加入“禁入点”这一规则的,正常人的脑回路是“你想自杀就自杀呗”。而假如没有这个规则,问题也不大,除了极其特殊的棋形会涉及到死活外,自杀顶多就影响劫争,而这两个情况我就算把他当成围棋的规则又有何不妥?那么按常理来讲,应该是古棋没有禁入点,现在加上。

可是陈祖源发现禁入点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要是这里引一个文献我就可以直接丢文献跑了,但作者没引!),所以他大胆推理,最早期的古棋和现在规则有另一大区别,使得最早期的古棋里禁入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那个区别被改掉了,以至于禁入点就意义不大了,但由于自古以来就有又影响不大就没人剔除。

到这里大家可以想一下作者猜测的那个区别是什么

答案就是——作者猜测一开始的古棋是一眼活棋而非两眼活棋!

这个想法虽然和现在的围棋差别过大,但如果作为古代人的角度来想,似乎非常合理!首先,假如没有“眼”的概念,就没有“活棋”之说,这游戏就太辣鸡了没人会玩。所以规定“眼”而定义出“活棋”,是围棋能让人玩的必要条件。但是,第一次设计规则时,“眼是禁入点,一眼构成活棋”比“两眼活棋”更加容易想到,“一眼活棋”规则更加简单且已经足够玩了!此外,一眼活棋配以不能自杀的规则,还规避了现代围棋最复杂的规则——打劫!大家刚开始下棋时,很容易遇到和对手下出打劫的形状来回提子到无边无尽吧?如果最早期的围棋就是两眼活棋,那么设计规则的人得多聪明才能一开始就想到必须先再外面走一手才能提劫呢?但如果一眼活棋,打劫从一开始就不成立,而现代围棋都非常头疼的一些corner case,如长生劫,三劫循环,盘角曲四,不提3目,等等恶心的情况都不需要考虑。

所以作者认为很有可能一开始的古棋就是“不能自杀”,从而导出了“一眼活棋”的规则,此刻这个简化版围棋已经具备了作为游戏的资格,他能让人玩了甚至还比现代的某些棋类复杂(起码比井字棋复杂,有可能比五子棋复杂),且比现代围棋更加严谨(不需要担心三劫循环怎么判胜负之类的)。但是古人们并没有拘泥于此,他们提出了“如果下了一个禁入点能吃了对方的棋就能下”这样的规则,使得围棋变得更加复杂有趣,有了倒扑打二还一倒脱靴打劫等等变化。

最后,我还想到了一种间接证据:日本围棋和韩国围棋都是中国在唐朝或者唐前传过去的(从《围棋规则演变史》来看丝绸之路时还传到了西藏,有了藏式围棋,其判胜负的方法非常独具一格,和现在的数子法数目法完全不同),之后各自独立发展出不同的一些规则,但无论是哪种围棋,都有禁入点的规则。考虑到在两眼活棋的设定下禁入点实在没有必要单列规则,所以极有可能是源头就有禁入点,所以被传播的地方也有这一规则在。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间接证据,最直接的证据应该就是《围棋规则演变史》一书直接盖棺定论了“古棋有禁入点的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最早的围棋可能是一眼活棋的结论,说实话查资料看到这个猜想时我真的觉得非常有趣。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