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时,人称视角是否可以、如何能够随意切换?

时间:2024-05-02 04:33:11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焦点

小说创作时,人称视角是否可以、如何能够随意切换?

众所周知,小说小说创作在构思时就应当选定一个切入视角。创作称视例如重心理历程描写的时人随意意识流小说需要第一人称作为主角;而具有时代性的鸿篇,例如红楼梦,角否则需要一个全知视角来完成多场景的可何切换。
问题在于,切换当代出现了许多第一第三人称视角随意切换的小说作品,其中一部就是创作称视郭敬明的《小时代》,小时代中人物关系网复杂,时人随意第一人称的角否”我“,也就是可何”林萧“必然无法知道由其他几位主角而延伸的场景描写,这时郭敬明就采取了隐藏”我“,切换转而用第三人称描写的小说方式。试看下文为例:
------------------------------------以下可忽略
{在我们五个人分开各自忙各自的创作称视事情去了之后,我才告诉了简溪,时人随意顾里和顾源现在正在冷战之中。原因就是顾源送了4000块现金给顾里。
  “顾源包了个红包给自己女朋友?”简溪显然不能接受这个事情。
  “可以这么说。”我点了点头。
  其实我没觉得顾源有多过分,但是我也确实能理解顾里的心情。毕竟无论顾里作为一个将来的会计师有多么的严肃和冷静,但是她也依然是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少女。。。。。。女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送给自己新鲜的玫瑰,甜蜜的巧克力,包装精美的绝版图书,哈里波特的首映场电影票,而不是赤裸裸的现金。可是,当顾源对我说“如果我又买了一只手机,那么不就浪费了么?她自己已经买好一台了”的时候,我恍惚又觉得顾源是正确的。
  但是,无论我站在什么立场,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冷战。
  和大家分开之后,顾里一个人走到了校门边上的那个足球场。
  黄昏时候的足球场上只有很少的人。运动员和上课的学生都已经吃饭洗澡去了,剩下零星的三三两两谈恋爱的男女分布在诺大看台上。
  顾里坐在台阶上,抬起头看着天幕上被风吹动着飞快移动的暗红色云朵。
  她看了看手中新的手机,整整一个星期,顾源没有给自己任何的短信或者电话。而之前坏掉的那个手机里,满满的都是他的短信。从简短的“哦,好吧。”到漫长的“刚刚把你送回寝室,回来的路上看见别的情侣拥抱在一起。就觉得很高兴。能够认识你并且成为你的男朋友真是太好了。你每天都要准时吃饭多喝热水,你最近脸色变苍白了。(我不会说你瘦了,因为那样你会乐翻天的)。有空去把英语六级的报名费交了,我在走廊里看到你的名字了,别忘了。”
  顾里揉揉眼睛,没有任何眼泪,只是眼眶红得厉害,在风里发胀。
  身后传来陌生的女孩子和男孩子的争吵的声音。
  “你真穷酸,连一场电影你也不买票请我去电影院看,买张DVD来打发我。”
  “你们女人真庸俗!就看中钱!”
  “没钱你谈什么恋爱?你以为演琼瑶剧啊?别当自己是高中生了,扎一根草就能当戒指把女孩哄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你去找个有钱的男的谈好了,天天给你钱,就像ATM取款机一样,你以按密码机他妈的哗啦啦往外吐钱给你。”
  “你以为我不想啊?有这样的人我一脚就把你踢了,还用等?”
  。。。。。。
  顾里没有听下去,她猛地站起来,迅速地跑下阶梯,朝男生公寓跑去。
  女生尖酸刻薄的声音在黄昏里被远远地跑在身后。
  顾里捧着一碗从路边买来的馄饨,站在男生公寓楼下喊顾源的名字。喊了很久。他们房间的窗户依然是暗暗的。没有灯亮起来。
  她打顾源的手机,也没有人接听。
  顾里再一次地企图从大门走进去上楼找他,但是依然被管理员大妈拦在外面。
  “我来看我男朋友。”顾里望着管理员大妈那张岁月沧桑的脸,理直气壮地说。
  “呦~~~现在的小姑娘真不害臊。里面都是穿者内裤跑来跑去的大小伙子,都是你男朋友啊?你看得过来啊?”
  顾里冷哼一声,心里想:“你不也天天看,看的荷尔蒙失调吗?”不过依然不动声色,转身走了。刚转过大门,顾里就迅速地爬上旁边的窗子,在大妈的眼皮底下,迅速地冲上了楼梯。
  寝室里黑压压的一片,没有灯。但是也没有关门。
  顾里轻轻一推,门就开了。
  顾里走进去,抬起手摸到墙壁上的开关,推了上去。莹白色的灯光下,顾源躺在床上,耳朵里塞着耳塞,旁边放着iPod。}
-------------------------------------------------------------------------

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小时代》要以“我”来切入,四娘完全可以从头到尾都是全知视觉来描写,这样更能产生一种“时代感”不是么。。。
但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想问,像此类的小说描写方式,人称视角随意转换的,在小说创作技巧中是否合理可行?如果是,那么有怎样的技巧方式,来使其合理可行?

先提一下,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当然,这些定义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在短篇小说领域,而短篇和长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喜好长篇,那咱们就权且说一下长篇。还要强调一点,长篇和短篇区别不小,而且在形式要求上也不一样。

对长篇来说,人称当然可以转换,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还用章回分开了。再比如,你在小说中加入了某个角色的一封信,因此写到那信时就可以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至于第三人称就则太常见了,中国传统小说都是第三人称。

从视角来说,中国的传统小说主要采用上帝视角,即讲故事的人从自己出发讲故事,因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故事来龙去脉都给讲得清清楚楚。因为古代小说跟评书的渊源很深,而说书人对自己的故事是了如指掌的,所以小说也难免从全知的角度来写。限制视角,就是以角色为出发点讲述故事,角色可能知道的、感受到的、想到的,讲故事的人就能说,角色不能知道的,讲故事的人就不能说。

以《三国演义》为例。从“话说天下大势……”开始,上帝就出现了。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拜访水镜先生,这一节写得极为精彩有趣,为徐庶和孔明的出场都打下了铺垫。这一节,罗贯中用的就是限制视角,就像从刘备的角度来写的一段探索故事,然而自徐庶归刘,操囚其母,视角就又变成上帝了,后来三顾茅庐又换成限制视角……可想而知,这些地方应该是罗贯中演绎发挥的。可以说,限制视角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读者能从人物的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人物,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其次,未知会导致好奇,进而制造悬念。

完全客观视角倒不多见,某些西方作家总是尝试。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但是不带感情色彩。其核心就是:隐藏角色的内心,隐藏作者的情感,如实记录人物的言行,一切交给读者评断。我个人认为,这种小说画面感很强,代入感很差,甚至可以说抛弃了文字的优势,以己之短较影视作品之长。汉语小说尤其通俗小说真不宜这样做,因为中国艺术向来都是重意不重形的——作者既然都无意了,那还看个什么?

《小时代》的问题:至少这一段,不是用的全知视角,无论是写”我“时还是顾里时,用的都是限制视角,所以不存在视角上的混乱。因为画面和声音都是随着人物移动而展开的,而这些,人物都能感受到。但是,这里肯定存在人称上的混乱。通常作品在处理人称变换时,会在中间加个标记,要么是章回目,要么是分隔符。像这样直接从”我“到”顾里“的,还真没有见过。也许是作者刻意为之的?

用怎样的技巧方式,来使其合理可行?

视角选择看起来是作者文字风格使然,就像描写一个水杯,一百个作家有一百种形容方式,但严格来说,它也有着“定的”规律性,或者说,是多数作品中显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实际上,人称和视角,是文章构思阶段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不只是文字技巧的问题。总归就是,视需要而定。

举例子。《鹿鼎记》中韦小宝初次遭遇青木堂,被绑架,被装在大桶里,这时视角就只在他一人身上,一路听着外面的动静,写着他的感受。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了一路的无趣,一方面又制造了悬念。类此密室偷窥般视角的运用,在金庸作品中还有很多,如《射雕》里郭黄密室疗伤,柯镇恶扣在铁钟下偷听杨康说话。这些连人物感官都加以限制的视角运用,既可以说为了奇巧,也可以说为了烘托气氛,又可说是为了人物塑造,是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当然,这可以说是有必要,也可以说是没必要的。

还比如场景的需要。《天龙八部》中杏子林商略平生义一节,乔峰大战聚贤庄一节,大战少林寺一节,在这些经典场面中,作者在描写主角的间隙里,不时把镜头交给众位配角,描写其心理活动,不但衬托了主角乔峰的勇和义,还表现出了一幅幅宏大的场面,读着让人热血沸腾。回头看金庸的书,随处可见小小角色的心理活动,其频繁程度让人吃惊,但是看起来就是那么自然,想来与金庸炉火纯青的文字表现力有关。

无论如何,当视角限制且固定时,无论写其感受还是心理活动,都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容易让读者生出代入感,而当视角频繁转换时,这种代入感就削弱了,但是更方便制造矛盾,让读者生出感动、恐惧、仇恨、怜惜等情绪,乃至热血沸腾。可以说,金庸在视角的运用上非常纯熟。仔细看看这些转换是如何完成的,或许会有些帮助。

文无定法啊。视角、人称、情节、节奏……这些让人反感的术语都是文学研究者从前人作品里总结出来为难作者的,作者们要从宝贵的创作时间里挤出一些时间学习这个,用这个雕琢自己的作品,完成创作的一个阶段,最后再抛开它返璞归真。如果抛开术语,楼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文章的合理性,文章合理性唯一的缘由就是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如果作者对人性理解得足够,那他笔下的人物应该就是合理的,发生的故事也会是合理的,那他的作品应该就是成功的。

当然了,前提是文笔一定要合格。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