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北大荒的“农活”

时间:2024-04-28 07:57:18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休闲

闲说北大荒的“农活”


突兀在荒原上,它不知明日会怎样?它倔强地望着大地。闲说


它象梦,白色的闲说冬日里的梦,它叫高力河,农活黑龙江的闲说一条支流,时急时缓,农活时断时续,闲说我曾走过它的农活大半截。

天到晌午,闲说谁都没料到,农活好端端的闲说艳阳天,立马就变了脸。农活从食堂东边那棵老干巴树上挂着的闲说破钟被人“铛,铛,农活铛”地敲响之后,整个麦场顿时就乱成了一锅粥。这是抢场,全连的人,甭管是谁,都是要出来帮忙的。

风正卷着排排乌云,列阵而来,凉风阵阵袭来。远处隐隐传来隆隆的雷声,白天凉晒的麦子,有的此时已被归成了堆,正在被盖上草苫或帆布,有的还在被抢收,马嘶人叫,夹杂着油托子(胶轮拖拉机)冒着黑烟拉着拉板,轰油门的突突声,人人的心里都悬着,但整个秩序还算是井然,不久,豆大的冰凉的雨点就劈头盖脑地打了下来,这场景在夏秋季的生产连队里常能见到。

你可能设见过这种盖粮食的草苫,那是用北大荒特有的细细的羊草编的,每年初春时分,当连队组织家属排编草苫的时候,整个连队便会弥漫一股羊草的糖酵味,那个味还很好闻。

那时,不时兴天气预报,团部倒是有个气象站,但也没起多大作用,就是半导体收音机也极为罕见,我见过有人带了一台,一开,就是苏联的电台。

有的老职工懂得看风识天,这还比较实惠。比如:“春刮南,夏刮北,秋刮东南不到黑”,这些谚语有时还是很灵的。夏季只要一刮北风,雷雨立时就到。

好不容易收上来的粮食,自然是不能被白白糟塌掉的。

北大荒,自建农场以来,玉米,大豆,小麦,这些旱地作物一直是主项,且十多年来也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在播小麦前,先得耙地,用拖拉机带上耙具在地里好好地耙上几。遍,这不僅是为了保墑,还为了要切除那些刚萌发的草芽的根,还有小麦的行距(15公分)也是有道理的,这是密植,也是为了对付草,麦种要经过处理,农药,化肥,种子,混合之后播下后,麦苗一窜出来就立马压住了草的长势。至于大豆也是同理,为什么大豆要起垅,那是为了提高土温,而小麦不需要,小麦不怕冷,青海地区的小麦,亩产那是最高的。

大豆为什么要中耕,用鸭掌齿重新再起一下垅,那也是为了对付草,在北大荒的豆地里锄草挺有意思,你只要扛着锄头,难得来上这么二下,把那些漏网之草给锄去就是了,这些草一般都是大草,很显眼,就是近视眼也没关系,齐头并进的场景很少见,只有在玉米地里才能见到。

用人力最多的,当然是玉米。需要锄地那是自然的。它不象大豆,小麦,它的间距在二十公分以上,行距也很宽,也需要中耕,玉米地有时需要锄二遍,它不能压住草,因此,人工锄草就得细心,苗前苗后都得顾上,有时,还需再锄上一遍,以应付大草。东北人少地多,大多是围绕草来做文章的。以前,文革时批判广种薄收,大多是睁眼说瞎活,广种那是自然的,薄不薄收那就要看你如何打理了。

至于育种,那时农场早就种上了杂交玉米,这就是为什么每个连队都需要一个科研班。你总得繁育杂交种子,另外还得培育父夲和母夲的种子,二者之间,还要考虑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避免相互间的花粉传播。

我一直在感叹,为什么许多良种需要从国外进口,你夲身就是个农业大国,只不过近些年刚在向工业化转向,但美国也是工业,科技大国,怎么人家的农业能搞得那么好,还那么省力。几个人就能管理一个大农场,还能出国旅游,这里面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人家不搞政治运动,只是经营农场。

我常能记得小时侯上海的黄金瓜的香甜味,那是种美好的回忆,每当夏季,大量黄金瓜上市后,就是再穷的人家也买得起这种二、三分钱一斤的瓜,傍晚暑气渐消后,上海的大街小巷常弥漫着黄金瓜的香甜味,还有西瓜,也同样有好几个品种,而现在这种几分钱一斤又甜又糯的瓜却见不着,就是见着,也是变了模样,退化了的黄金瓜,那滋味自然与以前是天差地别,市面上只能见着日夲的伊丽沙白,自已的宝贝守不住,总看得人家的好。但愿我们能多几个象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另外粮食大量进口,难道你就不怕到战争时人家会卡你吗?。

大豆与小麦的收割均是用康拜因(联合收割机),而收玉米却颇为麻烦。收割机也有,据说是保加利亚进口的,在34连的地头就扔着一台,听说伤了人了,便弃之不用了。

人工收玉米,那是要花费一定功夫的,人背着筐,然后用竹签划开玉米的包皮,再一只一只掰下来扔进筐里,滿筐了之后,再倒在中间的垅道上,以后好用车来拉走。

记得我刚到生产连队那会儿,掰玉米老是拉在别人后头,后来终于被我悟到了窃门,二手一起上,这才快了起来。

掰玉米挺有意思,起先,大家一字排开,彼此都能看见,掰着,掰着,就剩得你自已了,前后左右一个人也没了,好像整块地,就你一个人在使劲往前赶,这也让人明白青纱帐真是个能藏人躲人的好地方,那快的与慢的有时竟能差上近一小时,我们连最长的地块有2400米,也就是近5里地,走也要走上半小时。

说实话,那掰玉米的活还是挺累人的,晚上的腰酸背疼那是自然的,农田里最轻松的活是晚上烧荒,是把那些不要的麦秸堆或豆秸堆放火烧掉,因为不烧掉,就没法翻地,到了夜里,一点上火,滿地都是火光烟气,把黑沉沉的天都照亮了,煞是好看。当然,现在来说,这是在污染空气,在北大荒,空气太纯净了,谁也不会去想,这空气竟能被污染。

要想连长当得好,只要抓住机务就行了,你要指望人力,那基本就是扯淡。那一望无垠的黑土地都是以垧来计算的,不比南方,有个几百亩土地也算是一个生产队,光我一个科研班就有15垧地。

现在听说,农场已改种水稻了,在一些低洼地种水稻那是对的,但如果全部改种水稻,那些旱地作物全都不种,那也不敢苟同,那些好不容易摸索出的管理方法弃之不用,再去摸索如何种水稻,岂不可惜,岂不谬哉。还有大豆,夲来就是产自中国,一些野生大豆的种源十分珍贵,自家的宝贝看不住,反过来去进口些转基因的豆子,转基因食品本来就有争议,欧州都不让进口。

“北大荒”是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平原,是三大黑土平原之一,土层厚、土质好,只要花点心思,能够真正的“科学种田”,这块土地还是能经营好的。它的机械化是全国最高的,在一些老农还在迷惑,为啥老玉米要套上纸袋时,它早就搞上了“土壤测试”,就是正经大学生,每个连队也都有那么一、二个,有时还会过剩,我记得直属队也有个技术员,可他却在种菜,他家的小菜园我去看过,园子不大却井然、精致,种的其它菜已没记忆了,但他的西葫芦,只种了四棵,一家七、八口人却吃都吃不完,他应该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直属队只烧砖盖房。

我们到农场时,荒地已很少了,只是在往北,靠近黑龙江那儿有些荒地,这些荒地后来也没放过,多数的土地使用都有近二十年,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同样,290农场以前可是又有机场又有铁路。现在的农场也在搞承包,我想,直属队的那位体格壮硕但模样似老农的技术员要是单干,肯定能大显身手,甭管以前种的是旱作作物还是如今的水稻都不会难倒他。现在听说,农场还在搞“退荒还田”,只倒有意思,撂荒上几年,就象直属队的这位技术员。也许,一张一驰也是个办法,不能向土地榨取得太多,比如“轮作”,古时就有。

我望着渐渐褪去色彩的晚霞,寻思着那些渐渐老去的垦荒者,他们或许也象我们那样,回到了原先来的地方,有的,或许永远不能回家,但都有历史,他们都曾经撑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叫人仰慕的290,一个从战火中走出的有着深深烙印的290。


这是在扬场,刚到35连时常干这活,有时还会打夜班,这是为明儿要赶着装车送走,很少会这样做。


这是因为康拜因下不了地,不得已动用人力,要是全那么干,农场还不如散伙。


这张图片一点没夸张,麦子收得集中时就这个摸样。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