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氏典籍(3)

时间:2024-05-02 15:42:37来源:天理良心网 作者:休闲

浙江省余氏典籍(3)



开国公右丞相章杭山跋

国朝盛时,浙江衣冠之盛,省余氏典余与黄实相伯仲,浙江尝溯而求其初,省余氏典往往前辈识见高,浙江规模大,省余氏典本领正,浙江气味真,省余氏典愈积而愈丰,浙江愈培而愈茂。省余氏典余氏自钦公以来,浙江皆唐时显宦,省余氏典讨击公以保境功庙食兹士。浙江尚书公则散财聚书筑馆聘闻士,省余氏典以教子若孙。浙江光禄公既仕,平反狱,再蠲亡户租,活流民以万计。而从公则孝道可嘉。靖公则忠襄赐褒懿哉。渊乎!繇是梯世级,踏华途或以名节著党籍,或以文章魁大廷簪笏,蝉联麾节相望。故家乔木其蕃衍盛大者,固未艾也。续忠厚之传,振诗书之乡,方林林焉,有出而亢其宗者。予虽老,犹及拭目焉。 
 
(宋)咸淳(1265年)乙丑年仲冬月 
杭山章鉴因阅余氏家谱敬书 


开国公右丞相章杭山跋 
 
国朝盛时衣冠之盛,余与黄实相伯仲,尝溯而求其初,往往前辈识见高,规模大,本领正,气味真,愈积而愈丰,愈培而愈茂。余氏自钦公以来,皆唐时显宦,讨击公以保境功庙食兹士。尚书公则散财聚书筑馆,聘闻士以教子若孙。光禄公既仕,平反狱,再蠲亡户租,活流民以万计。而从公则孝道可嘉。靖公则忠襄,赐褒懿哉渊乎!繇是梯世级踏华途,或以名节著党籍,或以文章魁大廷,簪笏蝉联,麾节相望。故家乔木其蕃衍盛大者,固未艾也。续忠厚之传,振诗书之乡,方林林焉,有出而亢其宗者。予虽老,犹及拭目焉。 
 
(宋)咸淳(1265年)乙丑年仲冬月 
杭山章鉴因阅余氏家




世之无知者,往往谓谱牒之修特循行故事,以纪人数耳,何关缓急?殊不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一本之义,既明千百世,视若一家,一本之义不讲,一二传即视为路人。试观陶唐氏协和万邦,未始不由于九族之既睦也,则谱系所关,岂浅鲜哉?  
       予于西塍余氏之谱,尤不胜惊且异,曰祖宗之灵爽,何昭昭若是也,何则?缘咸丰十一年,长发逆贼自杭省猖獗绍兴、天台、黄岩一带地方。至同治元年壬戌二月初二日,入寇大荆、水涨、白溪,星散屯扎,初七日,分兵数万直入芙蓉、虹桥、乐城等地,阖邑各罹其害,惨不胜言。四月十二日,有数贼忽入西塍牛路下,烧杀掠人,并将族谱携去,斯时,村民各鸟兽散。四月十三日,贼营全拔而去,民始回家。蔡宅村有名祥翼者,幸于蔡宅海口贼首营内见有一谱,即拾来珍藏。前祥翼与本余同姓不宗,屡欲认修入谱,族人不许,今喜其得谱之功,即许伊附入族谱,更名景翼,则余族与景翼斯固一时之厚幸也,亦千载之奇遇也。  
       予与济川杨翁、屏山夏翁,于余姓均属姻戚。一日,至伊地探亲问安,时辉山翁家适朝福、日新、日盛诸翁在焉,言及此事,予等辄不胜惊且异之。于是,辉山与诸翁谓此谱已经秽亵,不可不重修以一新之,佥属予等典修。予思才同蚊负,学愧龙雕焉堪胜任,奈诸翁固请,予等即诺。续济川杨翁遽赴玉楼作记,不容人世修文,予与夏翁深惋惜焉,兹不具论。而夏翁酬世多端,而予馆任是绊,跎蹉五载,未与其事。一日,予与夏翁曰:“受人之托,而误人之事,过也。”夏翁亦谓然。乃于庚午八月间,邀同鲁生孔翁、碧山支翁,诣族设局开修。收散佚,校错误,越辛未二月告成。诚万派朝宗,千百世可视为一家矣。  
       更思此谱得完璧于一炬之中,非祖宗呵护之灵,何以至此?意者是修之后,安知无贤子贤孙超群人杰,克生其间耶!安知非秉笔典修者所拭目而俟之耶!  
       时龙飞同治十年岁次辛未仲春月吉旦,蒲川邑庠生玉光陈朱瑛敬撰。  
(选自《西塍余氏宗谱》)  
 
资料来源:乐清维科 
 
【附记】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太平军李世贤部从台州进入水涨,被武生杨梦麟及民团击退,太平军死难八百馀人。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七,太平军李世贤部王观明、娄天安率军从黄岩入大荆,经白溪、芙蓉,于初九攻入乐清县城,据城首尾四十七天。时清总兵秦如虎率大兵从水路到来,太平军闻讯退出县城,从白石山向永嘉进发,至四月十九日去永嘉会攻府城。《序》略叙当时太平军攻入乐清的过程。  
陈朱瑛,字锡山,清乐清蒲川(今清江西沿)人,邑庠生。  
《序》作于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




余玠身世籍里及大事年谱  
 
  七秩龄童  
 
 一、  史记书籍记载不一,问题的提出  
  1)、阳枋《余大使祠堂记》作:“蕲春人”。  
 
  2)、清乾隆《浙江通志》引明弘治(1488—1505年)《开化县志》:“余玠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金水乡。”(蕲水为今浠水。“水”或为“州”,或为“春”误!)  
 
  3)、清雍正《江西通志》:“分宁人,侨寓蕲州”。(分宁,今修水。)  
  4)、《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1994年版):“分宁人,侨寓蕲州。”  
 
  5)、《广济县志》(1994年版):“字义夫。生年不祥。出生于(广济县)横岗吴大村余家垸。”  
 
  6)、《辞海》(1988年版):“余玠(?—1253),南宋大臣。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字义夫。出身寒士。”  
 
  7)、姚从吾《余玠评传》:同意广济人说。他的观点是:余玠可能家在蕲、广两县的边界处,古属蕲春,今入广济。  
  8)、陈世松《余玠传》:认为资料“1)”的作者阳枋是余玠知重庆后的第一批入幕的幕宾,又与余玠关系十分密切。阳枋写余玠为“蕲春人“,无异于余玠亲口说是“蕲春人”。因之他坚持余玠为蕲春人说。  
 
  (以上资料除了4、5、6之外,均引自陈世松《余玠传》。)  
 
  二、《余氏谱谍》觅缘由  
  南宋高宗四年(1134年)岳飞知蕲州制置使,收复了李成投伪齐政权后所据蕲、黄、广地盘。《余氏谱谍》中存岳飞“余氏谍谱 子孙保之”八个亲笔书字一帧。由此推知在此时间前后,江西分宁余氏,包括分宁余氏的广济分支,曾续修过《余氏谱谍》。  
  《余氏谱谍》介绍:广济余氏来源于休宁公。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休宁人余钦由江州太守诰封为集贤院学士擢太常博士。钦生杲,杲生膺,膺生庸,庸生戭。戭妣王氏,生子良、从、衮。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入长安,波及东南各省。时余良官刑、礼两部尚书,从僖宗奔蜀。为避战祸,在籍的良一支徙(江西)洪州分宁;从一支徙(广东)韶州曲江;衮一支徒徙(浙江)杭州钱塘。从此休宁余氏一花三叶,三处同宗休宁。  
 
  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帝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曾孙、长公主附马余烈(893—?),避走广济双城驿,营白兔山庄,隐居野处,是为江西分宁余氏徙居广济的始祖。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韶州曲江人余靖(1000—1064年)中进士。靖名希占,字安道,与欧阳修、王素、蔡襄时称四谏士。余靖以三次入使契丹扬名于后世。据《余氏谱谍》排世系为余玠的八世祖人。由此推知,余玠属于韶州余从一脉。《广济县志》(1994年版)也称说余氏是在靖康之后,由韶州迁入广济。 (按:此段說法有誤,應該是余靖按余氏譜牒是余玠八世叔祖,一字之差讓人誤以為余玠系余從後裔了) 
  广济是有名的移民之乡。被调查的179个姓氏老居民中,竟全部是隋唐以下相继由外地迁入的。其中以南宋为移民入迁高潮,在这儿定居下来至今的仍然有80户。其中从理宗至南宋末为45户。好象难民不怕内乱似的,并未因李成的割据而放慢移入的速度。战乱年代,流难的人投亲靠友,同姓同宗是首选。由于余玠的曾祖父余槐堂有举人功名,由曲江而杭州,经分宁而广济,随遇而安是正常的。后来虽然辗转投靠到广济余姓来,却寓住在蕲州城的连城街上作了一段寓公。直到余槐堂过身,归葬到聚族而居的白兔山庄后,才正式在广济定居下来。  
 
  余玠“自称”为“蕲春人”,可以推断他出生地当是州城的连城街上。他的曾祖父逝世归葬于余氏祖坟后,就随着祖父母、父母由州城的街头上,“下放”到山乡来了。这只是在余玠少年以前的事。因为余玠接受启蒙乃至读“经馆”的地方是在广济县城北的层峰山青著寺。清康熙二十一年进士邑人金德嘉(1633—1710年)有诗《层峰山青著寺》就题名为“宋学士余玠读书处”。清副贡库世膺《过余玠墓》说:“听说余公墓,停车百感生。读书青著寺,筹策合州城。冉真名士,王夔只老兵。十年如可惜,全蜀等闲平。”也提到他读书的地方。陈世松《余玠传》据“分宁人”说,系余玠幼年就近就读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其“就近说”不存在:一是白鹿洞书院是“大学”,不是幼年上学的地方;二是正好余玠上学的幼年时,南宋当权者为韩侂胄(1152—1207年)。他当权的十三年(1194——1207年)“势焰薰灼”:排斥大臣,反对理学,贬逐朱熹,兴“庆元党禁”,执行的是一条“极左路线”。白鹿洞书院这时正是遭禁锢的时侯,余玠生于1197年,十岁之前既进不了,也不可能进这白鹿洞书院的。  
  余氏聚族而居的地方是白兔山庄。余玠的曾祖父曾经流离失所,辗转投靠,且作了一阵子佃居州城街上的“寓公”,却仍有乡下的老窝留给了子孙,并且在这儿安下来。因此,定蕲州广济为其籍贯,是不因余玠“自已的”意愿而改变的事实。资料2)、3)、4)就余槐堂挈妇将雏,辗转迁徙投靠的某一个时期而言,也并不错。正好补充反映出余玠祖孙一家子由流动到定居下来的一段经历。  
 
  由《余氏谱谍》留给后人资信还有:余玠原夫人为邻村苏氏之女。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苏姓广济始祖苏符,为有名的苏东坡的孙儿。宣和(1119—1125)中苏符赴湖广观察使任的途中病逝,其子守孝三年后,就在广济县的青蒿铺定居下来。苏氏死后,余玠还有一位继配,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性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黄婆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黄婆墓也是碑文完整无缺,保存得最好的一座遗迹。  
  三、余玠的后人  
 
  余玠的父亲家胜,娶罗氏,生玠、璇。余璇字贞夫,妻张氏,无后嗣。余玠子如孙、如忠。如孙字师忠,官至大理寺丞。余玠为长子取名“如孙”,其特定的含义为“如孙仲谋”。从余玠为长子的取名,可以窥见余玠青年时期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与之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辛弃疾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余与之句意合)  
 
  中国历史大字典·辽夏金元史有余阙(1303—1358年),为元时唐兀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因父官庐州(合肥),遂为庐州人。巳正十八年(1358年),时任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兵守安庆,主抗红巾军,城破自尽。这位为元廷尽忠服务的余氏儿郎,据《余氏谱谍》载,却正好是一心力主抗蒙的元帅余玠的第六世孙儿。余阙是余玠离散后的子孙,有可能。在战乱中,成吉思汗就领养过不少遗孤,如元史称为“四杰”之一的博尔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为他的文学开拓的思路。还有法国人伏尔泰(1694—1788年)笔下仿〈赵氏孤儿〉写的〈中国孤儿〉,说是南宋遗臣盛缔,用自已的儿子代替救下了南宋皇族的一个孤儿。而成吉思汗与盛的妻子奚氏有旧,逼奚氏以改嫁免罪。奚氏宁死不从,感动了成吉思汗,遂下诏宽恕了包括盛缔在内的所有的人。马克思读过这本书,曾精辟地概括为“征服者被征服。”中国人(汉人)的宗族观念极重,不可能在族谱中把少数民族的唐兀人虚构为余玠的后人的。  
 
  余玠的后人一部份因受战乱和加倍的政治迫害 而四散流离;但仍有一部份人,加上其余的余姓人,还是在原籍聚族而居。到了清初时,时居住在黄梅和广济两县的人口已达48户规模。时为黄州的太守苏良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应余氏之请,为修整余玠的墓,写了一篇碑文,道是:“义夫姓余,名玠,黄州之广济人。”云云。  
 
  今之武穴市(和黄梅县)一境,留下的以“余”冠首的地名,那都是,或曾经 是余和余氏子聚族而居的地点:余祥、余埙(川)、余家河、余塘岑、余显、余河、余苏垸、余垸、余全益、余家垸、……。  



 四、余玠大事年谱 
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 
 
  1月30日(正月十一日乙酉)上午巳时,余玠降生。 
 
  余玠的父亲余加胜,母罗氏。祖父余宗辉,妣陆氏。曾祖父余槐堂,妣王氏。余槐堂为举人身份,且是北宋四谏士之一的余靖(1000—1064年)的第五代孙儿。 
 
  广济县白兔山庄只是余槐堂乡下的家。他在国难中,挈妇将雏,由杭州而江西,由江西分宁而徙流湖北广济,投靠到余氏宗族聚居之处,但他仍然佃居于州城连城街上作寓公。只到余槐堂死了归葬白兔山庄后,他的儿子余宗辉生活上失去了依靠,才不得已死心踏地归乡下做“农民”来。余玠知重庆,由亲信阳枋撰《余大使祠堂记》作余玠为“蕲春人”,以之反推,因蕲州城在蕲春县境内,则以余玠出生地定为州城连城街为宜。 
  此顷(1194—1207年)南宋朝庭由韩侂胄专权。 
 
1206年(宁宗开禧二年)  余玠9岁 
 
  蒙古铁木真统一各部,集会于斡难河畔,被推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此顷余玠的应因曾祖父之死而由州城的街上搬回白兔山庄乡下来了。 
 
  白兔山庄紧邻层峰山青著寺寺学,余玠或插班、或就读于青著寺寺学。 
 
  据陆游《秋日郊居》诗自注:南宋时的童蒙读物为《杂字》和《百家姓》。时教肓比较发达的地方,初级教分蒙馆和经馆两级。州县经馆教材为《四书》和《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等五经。 
  余玠虽在农家,但仍属于末落士族的书香子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肓,诗词、书法都有较好的功底,《辞海》余玠条称其为“寒士出身”是措辞准确性的。 
 

 
  1243年(理宗淳祐三年)      余玠四十六岁 
 
  春,余玠在孟珙派六千京湖兵的护卫下抵。制司与府治设于金碧山下。 
 
  余玠到了任所,值春节,他亲笔为制司戟门书大红楹联。据理1933年4月《我辈语社丛刊·宋代楹联辑要》(曲莹生)辑,联文为:“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根牢”。程逢时《蜀中名胜记》则认定余玠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之逸气”。 
 
  余玠上任伊始,即宣扬以诸葛亮北伐兴汉为师,启动蜀人救蜀为本,马上委监簿朱文炳主持“招贤馆”,并张榜招贤:“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庭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朝立事,今其时矣。”招贤馆外也贴上门楹联,文曰:“老子亦常来伺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资料来源同上)榜出,巴川举人阳枋,应招为余玠的终身重要谋士;播州人冉、冉璞兄弟为蜀中文武全才,出隐为余玠进城钓鱼山之策,为余玠重要助手。又余玠的淮东同僚,歙州人方岳闻信千里奔渝,上书建言:“以人心为金汤,以山岳为武器。”并荐境地外多人入蜀助余。 
  又峡州(宜昌)人刘骐,任教授,也入蜀从余。 
 
  三月,蒙军按竺迩破资州。(时资州只有三米高土墙,无险可持。) 
 
  四月,程立之凭险据守嘉定,蒙军无功而返。 
 
  七月,蒙军破大安军。播州杨世威退守鱼孔隘(陕西沔县西)“孤垒不降,有特立之操”。余玠命其“知大安军”。这支少数民族世守其境的部队,立功不小。 
 
  闰八月,蒙军按竺迩大举攻泸州,陷入宋军东西夹击,水陆合围之中。刚袭父爵的汪德臣(1222—1259年)不得不领兵救泸州。 
  这年春秋两季四川共大小36战,除资州、大安外,余处均得保全,而嘉定和泸州则因凭江设险,大获全胜,初步改变了川局一直溃败的趋势,迎来了持久抗战的良好开端。 
 
  翌年正月,枢密院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据《宋史·理宗记》) 
 
  1244年(理宗淳祐四年)    余玠四十七岁 
 
  余玠初用事四川,在积极布防在同时,即着手建立山城防御体系,力破帅司畏难反对之论,遍令诸郡因地制宜据险筑山城。他明白告诉下属:“城成,则赖以安;不成,独坐其责,与诸君无预也”。任都统张实司全川建城筑寨之事,并选用了一批干员分赴各地主持其事。经两年完工十六处,初具系统防御工程规模。 
 
  蒙军因长期过游牧生活,只带刀矛及少量肉乳便可维持征战,其势“聚如山丘,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其雄风靡欧亚两洲。当此轻骑进入中原后,靠传统的迭战、重甲、弓矢、布阵堵截已完全无效。余玠借地势增战力,假险峰要为武器,是他战术上的最大成功之处。1295年以学士主修《元世祖实录》的,由争战培养出来的名儒姚燧(1238—1313年)看了四川八处山城阵势后为文说“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姚燧是武士,也是难得的文人,《元曲》收入他的作品甚多。) 
  《宋季三朝政要》:“余玠入蜀,作《经理四蜀图》。这份治蜀大纲当完成于此顷。据陈世松《余玠传》从其实施证实的大纲内容为:一)起用地方实力,且把大批流散在外的力量有组织地动员回川“凭籍西归,共图克复”。对于敌占区,则“俾守一境,官得自辟,财得自用,显立隽功,当议特许”叙功。二)设险以步制骑:战略上建山城防御体系,共目的在于“扼骑冲突路”;战术上则从多方面订出“制马良策”。三)兵民。设立战、攻、守一体,耕战结合的地方行政级织体系,以解决“清野”和蜀人背井离乡的矛盾,重要的是,把仅由朝庭进行的战争,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四)论证并肯定经营合州钓鱼山防御工程的重要战略地位。五)接纳杨文“守蜀三策”。杨文为世守南边的都统杨价之子,袭父职后上书谓:上策为御敌蜀门之外;中策为择险建城壕以为抵抗根柢;下策为保江自守,纵放来去。 
 
  1245年(理宗淳祐五年)    余玠四十八岁 
 
  四月,巴州守将何震之死于兵难。接着在秋防中,又有成都、汉州、资州、潼川守臣冯有硕、王骧、杨免、刘永、魏露亦皆“死于官守”。(载《理宗记》。)又一度收复洋州的守臣关贵,统制傅才郎也以身殉职。又汪德臣挺进到忠州、涪州“所向皆捷”,使川局处于十分困难时期。 
 
  对蒙军的滋扰性行动,未因此而移动余玠的既定布署, 只命张实率武进军一千人移驻巴州筑小城以为反攻基地外,把主要精力用在为下属旌功抚恤方面:叙州都统杨大全余任前即死于官守,余即于追封。大安杨世威“孤垒不降”,即任其为“知大安军”。播州杨文父子累创奇功,因即时请加“御前亲军”封号。凡本年死于官守人员,则赠官三秩,官其一子。(接班!)本年在收复洋州行动中阵亡150余人,除皆“赡恤其家”属外,另名书“闵忠庙”享祭祀。 
  十二月,赵葵入主枢密院。理宗诏:“强兵之事,尔癸主之”。随擢右亟兼枢密使。 
 
  1246年(理宗淳祐六年)     余玠四十九岁 
 
  春,蒙古称的六皇后脱列哥娜(乃马真氏)继续得势,定其子贵由继汗位,称为“定宗”,相应加强对南宋进犯的攻势。 
 
  前此蒙军“兵分四道入蜀”者为: 
 
  1236年九月穆直入蜀之道为“阴平道”; 
  1236年阔出循“金牛道”入蜀; 
 
  蒙军常越米仓山入蜀,称之为“米仓道”; 
 
  1242年春,耶律未哥入蜀侵泸州之道为“大巴山商道”。 
 
  闰四月,余玠为捍四道的有功人员请功:“北兵分四道入蜀,将士捍卫有功者,辄以便行赏,具立功等第,补转官次以闻”。 
 
  在这场生死大博斗中,一批将领成长起来。但也有一些人跑到蒙占区的兴元行省,投降 于兴元军民安抚使夹谷龙谷带(女真人,他治理兴元十年,使兴元成一重镇。) 
  在此度大会战中,汪德臣奉命攻蓬州运山城,由于运山城四壁徒绝,形于屏立,汪德臣率步卒直攻往前,被乱石击毙坐骑,其弟汪直臣也为飞石击中致死。(汪世显四个儿子,均显赫西南大人物,其忠臣(1219—1266)、德臣(1222—1259)、良臣(1231—1281)均立有传,唯四子直臣无传,讳其死于飞石故。) 
 
  1247年(理宗淳祐七年)      余玠五十岁 
 
蒙军头年四路犯蜀失败,乃实施迂回包抄战略,向西南及大理方面战事转为频繁。按竺迩原于四川“谨斥堠,严巡逻”,也改为步步前进。余鉴于此,亦令嘉定西帅俞兴发兵五千西征,三战三捷,痛击蒙军于岩州之马鞍山,生擒蒙将秃懑于大河。汪德臣部已越过松盘(松潘)闻此即下令“班师”。 
  鉴于川局进入相持,原1242年护余玠入川的“京湖兵”逐年撤出,余二千人,亦由总管焦进撤防退布于归州、巴东一境。 
 
  前彭州通判宇文景纳“骂贼而死”,九年未旌其功,今始领恩赏。前制置使陈隆重之,前知普州何叔分殉难四年际亦于头年赐谥立庙。 
 
  1248年(理宗淳祐八年)    余玠五十一岁 
 
  蒙古贵由汗于征讨拖雷系诸王拔途中死去。各系为争王位,至“三年无君”。(《元史·定宗记》) 
 
  五月,余玠擢兵部尚书。 
 
  1249年(理宗淳祐九年)     余玠五十二岁 
 
  余玠令都统甘闰筑青居城,为顺庆府治。青居城在合州以北的嘉陵江南岸,山势徒上,高数十仞,上有平顶。此城离南充30华里,岿然雄峙,形势险要,为守蜀山城防御体系的“八柱”之一。 
 
  又令张实修得汉城,为储粮基地。此城位于汉江西岸,峭绝千仞,石壁如城墙。顶有平地约七华时,古寺旁有龙泉二水四季不绝。“得汉城”名意为“收复汉中”之意。此顷,余玠属意战略反攻,意寄词中了。 
 
  1250年(理宗淳祐十年)     余玠五十三岁 
 
  三月,余玠擢龙图阁学士。 
 
  十月,理宗下诏:“余玠任四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运图。畴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宋季三朝政要》:余玠“帅蜀八年,边庭宁肃,人赖以安。” 
 
  主战的宰相赵葵被“宰相需用读书人”为由,被排挤出阁。 
 
  鉴于余玠已有一往无前,志在北伐的动向,阳枋上书《上蜀阃余樵隐论时政书》,劝其缓图北伐中原。书曰:“明公力扶乾坤,可谓勤矣,而毁誉并兴;功庇全蜀,可谓劳矣,而是非交起。廷言雄鸟,物论雌黄,此又人之所深虑。……愚以为蜀之忧不在蒙古,而且于强兵悍将,意实未孚,则肘腋腹心,倍费调停也”这时川局平稳了,内部意见相左,矛盾上升是必然的。则余则想到的是,来蜀前临行时的“十年挈胡地还天子”的许诺。 
 
  1251年(理宗淳祐十一年)       余玠五十四岁 
 
2月1日(正月初九)余玠命张实于巴州前沿新筑平梁城。三月十六日完工。取名“平梁城”意为“抚平梁州”。筑此城时,余玠即在小宁、平梁、得汉诸城间活动,亲率“诸将巡边”。(《宋史·余玠传》) 
  平梁城筑毕,余玠任主修小宁城的谭渊“权知巴州”、“知东路军总管”。(《嘉庆四川通志·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又亲率中军败利路军元帅王进,播州先锋赵寅,从而开始了“北伐”。在大军压境下,擒得蒙将古扈、西牛,又得文州王德新反正等。宋军大步前进,已进至南郑西的中梁山安营扎寨,对兴无形成包围之势。余玠又烧绝唯一通产外的栈道,以期必拔。 
 
  时兴元夹谷龙谷带经营十五年之久。其时“内治堡垒,外增鼓柝,烽烟得警,日夜十里不绝。……官舍居第,皆高榱巨栋,重粢牡瓦,宏壮奇丽。”(姚燧:《兴元行省夹谷神道碑》)自蒙古贵由汗死后,此处已成为蒙宋被分割的前沿阵地。是以余玠北伐,以兴元为首要目标。 
  宋军完成对兴元城的包围,余玠即率王坚、杨文等以重兵总攻。城外宋军则“钩炮梯冲,围城数匝”,“兜鍪夜烛,城为之赤”。城内蒙军则“昼或荷甲传食,夜则画地分守”。双方全力投入。此时各路蒙军纷纷 应援:汪德臣星驰往援;郑鼎率兵赶紧修栈道往援;风翔都元帅秃师觅得“陈仓古道”应急驰援,……。 
 
  余玠遇到期强敌,决定“佯设虚寨”,“从容焚围”,主动班师。 
 
  六月,余玠向临安献捷:“北马五百匹”。理宗赐“银合夏药”。 
 
  六月,拖雷长子蒙哥被诸王推戴为大汗,是为宪宗。蒙哥决定“改更庶政”并定由皇弟忽必烈领治蒙汉军民,又以带答儿统四川等处蒙军“仍往前征”,恢复了寻南宋主动侵犯态势。《宋季三朝政要》:“淳祐十一年,余玠献捷。先是玠帅蜀,慷慨自许,有挈胡地还天子语,上嘉之。……郑清之再相,因怂恿进兵,于是一意出师。虽有小捷,后至兴元,无功而返。”又“淳祐十二年十月,鞑靼兵掠成都,薄嘉定,四川大震,皆出师之误。”对此,清乾隆斥为短见。其批云:“其出师本意,则无可尽非。虽兴元迎敌无功,亦未尝有挫折失。若蒙古之侵略蜀地,自库图(阔端)之陷成都已然,不独此时也。乃以嘉定被攻,归咎余,不过当时庸懦畏兵之流妄腾口说,岂得为确论哉》”。 
  世人为余玠功业腕惜,内心其实是怪其“昧于勇退”。与宋史上几次主动出击北伐都持否态度相一致。《宋史·余玠传》认为:宋已粗安,而余玠昧于勇退,故蜚声四起,指摘和议论“遂来谗贼之口”。清大儒、邑人金德嘉诗句:“钓鱼山口成功日,何不还山访赤松?” 
 
  “赤松”,即赤松子,采自《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延至今日,凡提及余玠,无不在肯定其功业的同时,并不肯定其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应是可悲的短见之一。余玠可贵的,应该正是他这种对待异族入侵时“还我大好山河”的执着追求。 
  十一月,再度入相的郑清之病故。朝政以谢方叔为左相兼枢密使,吴潜为右相,而以徐清叟为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吴潜(1196—1260年)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第一。淳祐七年(1247年)进入枢密院。谢方叔四川威州人,也是嘉定进士。他入仕后,曾上书详论忠奸。但这时已与徐清叟(也是嘉定进士)却一唱一和始排斥余玠。 
 
  1252年(理宗淳祐十二年)      余玠五十五岁 
 
  蒙哥汗皇弟忽必烈总军南侵后,受身边汉族 士子影响,向汉族统治办法学习:于边地“屯田,储粮,立寨栅”,以为因利乘便之计。 
 
  八月,汪德臣于利州准备筑城。此城于第三年完工。人此,蒙宋“两军堡垒寨相望,知石交击”。于利州堵塞死了宋军歧图北进的大门。 
 
  十月汪德臣、火鲁赤经成都抵嘉定。于是余玠在此组织了一次大会战。会战前,计诛云顶城悍将、利戎司都统王夔。王为守川宿将,率精兵八千,桀骜不受节度,为各届阃守处理不了的老大难。王夔被诛后,按其时的军中举代制,由姚世安兴代王。王则借口余玠有“图已”之谋,一面闭关陈兵抗命,一边通过谢方叔住在云顶城的子侄,向谢方叔求助。谢方叔听子侄 亲属之言出面调停。余为大局,降心相从。 
  余玠嘉定之役大胜,然内讧也从此抬头了。 
 
  1253年(理宗宝祐元年)      余玠五十六岁 
 
蒙哥汗令皇次弟旭烈兀第三次西征的同时,忽必烈突破大渡河登上入滇之路,侵大理,攻入吐番。时吐番喇嘛僧人到期开平忽必烈。 
 
  此顷理宗鉴于四川自唐以来,持蜀险以变的帅臣即有崔宁、刘、王建、孟之祥等,往往“坐负险固,轻视朝庭,抗天子之命,吐不臣之语。”延及南宋,僭王称乱的吴曦,也是积四世保蜀之功,阴蓄异志生叛朝庭的。因之在支持余玠抗战事业的时,又已心生疑惧,畏于余玠的战功,也耽心其拥兵擅制。左相谢方叔悉理宗心意,积极主张撤换余玠。在谢的鼓动下,徐清叟火上加油,对理宗说:“余玠不知事君之礼。”在理宗决心已上,诏书未颁之时,徐又利用当值接近的机会,再次进言:“陛下岂以手握大权,召之不至焉?臣度玠素失率心,必不敢。” 
  6月14日(五月十七日,甲午)理宗不众人不意,于“五月甲午日颁发召余玠以本职赴朝奏庚牌”。(《理宗记》)当时最速递为“金字牌”,是在一尺多长的红漆木牌上书以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以马为工具接力传送御前文字之用。据《历史大字典·宋史》说,孝宗(1163—1189年)时自杭州至成都经十八天可以送达,日行程约四百余华里。(200余千米)《岳飞传》:“桧言飞孤军不可久占,乞令班师。……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用的即此。陈世松《余玠传》计算的日期,由杭州至重庆行程为十五日。据此,理宗宗甲午庚牌,到重庆的日期为6月29日(六月初二己酉)但是六月己酉日的第二天,临安也收到了由重庆制司快递呈上的,说余于是已“病革”的紧急奏报。理宗当即下一表示尊崇,颂余玠为“资政殿学士”的诏书。 
 
  6月23日(五月二十六日癸卯)戍时,因积劳成疾,加上时疫,已重病近二十多天的余玠,不治逝世于制司任所。(据《余氏谱谍》)由于“甲午庚牌”此际沿尚在途中,到期重庆至少还得七天,故余玠没有看到要他赴朝的诏书。 
  7月10日(六月十三日庚申)朝庭“以余晦为司农卿、四川宣使”,派其赴蜀接余玠职。余晦字春明,四明(宁波)人。六月,余晦得任湖北通判兼知鄂州。陛辞时,临时改知四川。八月又升刑部侍郎、四川制置安抚使知重庆兼四川总领财赋。这种任命,连徐清瘦也认为:“素无行检,轻儇浮薄,不堪重任如晦者当之,臣恐五四州军民不特望而轻鄙之,夷狄闻之,亦全窃笑中国之无人矣。”不堪重任而捭以重任,当然推之于谢方叔“谋国不臧”。 
  另则有一个不得不权宜处置的客观原因,当是朝庭已于此顷得知余玠的死信。(距余玠之死十七天,刚够快马递消息。) 
 
  七月十八日甲午,南宋朝庭正式向外公布了余玠死信。由于直至此文之前,无人知余玠逝世的日期,陈世松《余玠传》以七月十八日为准,向前推十五天,定于七月实二左右,为余玠去世之日。1994编《广济县志》据此说,谓:“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七月服毒自尽”。服毒说本出自由轶事编次入书的《宋季三朝政要》。正史《宋史·余玠传》也只说“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并不肯定的。余玠既不是因知道了要他还朝才病的,不会愤愤不平,也就不存在喝药的揣想了。还的一个近代化的推测,《西南师院学报》1981年一期《余玠治蜀刍论》说:“余玠被暗杀的可能性最大”。当然,这一可能性也排除了。 
  1254年(理宗宝祐二年)       余玠死后一年 
 
  年初,谢方叔率先发难:“朝庭命令不甚行于西蜀者,十有二年矣。今者天毙此,乃祖宗在天之灵,社稷无边之福,陛下大有为之机也。”此处露出了消息:只字未提到有“服毒自杀,自绝于人民”什么的罪行。如果余玠是喝了毒药死的,政敌谢方叔不会“为政敌讳”吧! 
 
  五月,接任帅臣余晦在盐骤遭蒙军袭击,伤亡很大。接着又激叛苦竹隘守军,又南永忠以隆庆降敌,甘润忠以沔州叛,王惟忠失阆州。对此,魏了翁的弟子,川人牟子才(?—1265年)上书《论救蜀著六事疏》(《宋代蜀文辑存》卷81):余玠镇蜀,人心自安;余晦镇蜀,以成一年之误。 
  六月初一戊申,侍御使吴燧诬余玠“聚敛罔利,家有将国之富,其子如孙,一空帑之积而东。宜簿录其财以为蜀用”。理宗下诏“责如孙以助蜀”。余如孙在逼供下,自认三千贯之数,积数年才凑足其数。明王贞、袁黄《增评历史纲鉴补·南宋记》:“使玠诚有私藏,亦当置之不议,况无乎!藉之非义也。” 
 
  八月,煅成王惟忠案。罪名是“丧师庇叛,遣援迟缓。” 
 
  十月,勘官陈大方承旨办理王惟忠案,斩王惟忠于安东市。刑部侍兼枢密都潘凯奏:“王惟忠以助余玠,附余晦,既伏踬东市,而玠全死后之华,晦玠去后之责,何以昭平明之治,服四蜀之心。”陈大方附和之。朝庭 宣布追夺余晦刑部侍郎,削去余玠资政殿学士职名。 
 
  此岁秋,王坚升知合州,兼兴元戎司都统,继承余玠遗志,经营合州,使合州成为西藏自治区南重镇。余玠另一重要助手俞兴,则在嘉定守备,也有大作为。 
 
  1255年(理宗宝祐三年)     余玠死后二年 
 
  吴潜为相,命贾似道出差黄州。贾听说余玠的棺木从重庆运回的不是遗骸,而是金银珠宝,遂有广济盗余玠墓之行。结果一载所值。时谢方叔与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失和,被罢相。 
 
  1257年(理宗宝祐五年)      余玠死后四年 
 
俞兴守嘉定,再次击溃进犯的蒙古包军。俞兴父亲俞大中坐罪,被限制不得重用。至余玠始捭以重任。次年(1258年)十月,俞 兴功升四川制置副使。 
 
 1258年(理宗宝祐六年)       余玠死后五年 
 
  四月,蒙哥汗亲率十万大军侵略者蜀,由陇州经大散关进入汉中。经两个月,连下四座坚城。蒙哥派降晋国宝至合州谕王坚投降,王坚坚拒。蒙哥一怒之下,弃野战之长,屯兵合州城下,亲冒矢石,指挥攻城,师久无功。时商挺劝:“万乘岂宜动?”不听。米阿八赤劝:“坚城之下,未见其利。蜀地岩险,宜(先)出荆楚,以定东南。”不为所动。郝经亦主张“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均未为蒙哥接受。  
十一月,南宋朝庭为维系前线军心,宣布恢复玠官职。余玠虽恢复了声名,然未中止对余玠家人的迫害。包括杀害其长子如孙。在贾似道的迫害下,余玠继配夫人黄氏(人称黄婆)只得将原配苏氏、长子如孙、长媳杨氏的墓都迁移到黄夫人娘家的地面,施加保护。 
 
  1259年(理宗开庆元年)      余玠死后六年 
  二至四月,蒙哥再浆督师攻合州。王坚、张钰负险因守,俞战弥强。时蒙古军染上暑疫,士气下降。张钰字君玉,凤州(凤县东)人。他十八岁从军在余玠的提携下,成为四川虎将。 
  六月,汪德臣在合州外城为飞石击中,不治身亡。《中国大辞典·辽夏金元史》记为“引军至合州钓鱼山下,病死。” 
 
  七月,蒙哥在合州外城指挥攻城时,战死于城下。关于蒙哥之死,史籍均记为“病殂”或记为“死于军中”。姚从吾(1894—1970年)《元宪宗(蒙哥汗)的大举征蜀与他在合州钓鱼城的战死》有专论。时贾似道引驻汉阳,为勿必烈大军所围,中外震动。宦官董宋臣竟请理宗南迁四明,移都避兵。文天祥(1236—1283年)上书请诛董宋臣。而贾似道竟然私自遣使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急于奔丧以接汗位,主动引军北返。贾则诈称大捷,以解围表奏朝庭。从此以后,由贾似道专擅朝政,更加横行,而朝政日坏,南宋国势益危。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世松:《余玠传》; 
 
  2)、《余氏谱谍》。


85戭公 
86从公 良公 衮公 
87荣公 
88庆深公 
89靖公  翊公 
90仲荀公 
91嗣富公 
92 元诫公 
93烈公 
94明德公 基创公 
95植魁公 
96师晟公 
97坦元公  堤元公 
98铎公 净公 
99槐堂公 
100辉宗公 
101嘉胜公 
 
102玠公 睿公 
103如孙公 如均公 
104和文公 蓬莱公 日瑾公 
105 正纲公 道纲公  华芳公  万五公  奇武公 
106兰萓公 
此乃我家的谱载

广济县的青蒿铺定居下来。苏氏死后,余玠还有一位继配,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性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黄婆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黄婆墓也是碑文完整无缺,保存得最好的一座遗迹。  
我是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人。(原广济县的青蒿铺)一世祖烈公,后余玠,后我们。余跃斌现居厦门有博客(厦门网海峡博客   斌哥的博客    是厦门名博呵。




《余侯生祠记》      圣天子临御之三载,以风宪起县令余侯,江之民皇皇如留之弗得,既去,相与捧土聚金筑生祠祀之,而以文属诸镗。      镗曰:江山自昔号称难治,迩年益以刁敝,持牒而讼者日以屡百,每牵连人命,以期必胜,由此破家者踵相属也。侯恻然思易其弊,而先以礼义开导之,其诸涉人命反坐之,而刁讼始息。江俗多逋负,民动以粮长为苦,为官吏者又辄以空批起解,任其典鬻不恤也,侯皆尽革之,而粮长无苦。里甲每岁输丁田钱于官以充经费曰均平。官操其奇赢而出纳之,有从而利之者,有用度弗节而不给者,侯无多事,无妄费,故沛然有馀,每岁辄具其赢馀之数报于上官,仍以散诸里甲,(里甲)欢然饮德。      侯初下车,闻概邑册籍漫不可诘,侯曰:“欲尽革若弊,必自丈量始,然而未暇也,故以税为准,飞者与受飞者统皆役之,而其弊少杀矣!”      其审编也,旧皆委之积胥,故因缘为奸,侯先期取籍藏之笥,届期躬自编佥,虽一胥不与焉,自是役始均。      江故多盗,而村落尤甚,侯治盗获真贼无免者,自是盗始息也。尤留意学校,初莅即新学宫及景星、百祜两塔,以培植人文,即古之誉髦斯士者,何以加诸。故县无城,侯歛怨筑之,不半载而成,其初业,有以民贫阻者,侯请而蠲其额派之税者几万金也;有以出入疑者,后立人司其出入,一毫不染也。是举也,君子谓侯于江山有万世功焉。      至处义乌之兵,其功尤伟,先是,福建调兵于浙而假道焉,岁久分番渐肆,攘夺至往岁之仙霞之变棘矣,侯从容谈笑笞其兵而弥其变,因以改道请于上官,自此江山永无履霜坚冰质忧者,谁之赐也,则其功又不在筑城下。      他如除奸剔蠹,起废兴衰,公宇有修一视有亭,水星有楼种种不可胜纪,而德泽之所遗者远矣!


 按江山,古太末地,土瘠而民贫,自海上多事,赋日增,民日困,所恃长民者躬行节俭,而以清静不扰抚之,庶可少苏耳!      侯素性淡泊,自飞鸟三载,清苦简素,与寒士无异,每出舍,辄食饔飱自给,驺从萧然,民若不知其为令而争亲之曰:“我父母也。”侯亦自忘其为令而抚摩之曰:“我赤子也!”      呜呼!世岂有赤子去其父母而弗思者耶?侯一念爱民之心通于天,孚于鬼神,信于庸人孺子皭然无疑,微侯补偏救敝以归诸理,吾邑之浇漓甚矣!何以有今日乎?因刻之石,以比诸甘棠,以告诸我子孙。                                                          文载《康熙江山县志》,万历三年,赵镗撰。      余一龙,字汝化,号见田,婺源人,进士,廉明慈爱,果断有为,初莅江山韬锋颖,若不解事者,阅月而发奸烛隐,猾胥咂舌不敢前,为政不务苛细,不迎合上官,一以民事为重,因矿寇至扰,议建城垣,调度各有方略,民乐子来,不半载告成,复建明伦堂以兴学校,建水星楼,景星、百祜二塔,以培地脉,禁游兵,拒过客,以裁纷扰,皆不朽功业,士民利赖,公才识过人,时龙游筑城,当道檄公往相基度费,藉以主裁,历官本省布政使参政,升太仆卿。余公生祠在县北宝成寺侧,厅一所,两廊门及店面五间。公讳一龙,



重修西塍余氏族谱序 

世之无知者,往往谓谱牒之修特循行故事,以纪人数耳,何关缓急?殊不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一本之义,既明千百世,视若一家,一本之义不讲,一二传即视为路人。试观陶唐氏协和万邦,未始不由于九族之既睦也,则谱系所关,岂浅鲜哉?  

       予于西塍余氏之谱,尤不胜惊且异,曰祖宗之灵爽,何昭昭若是也,何则?缘咸丰十一年,长发逆贼自杭省猖獗绍兴、天台、黄岩一带地方。至同治元年壬戌二月初二日,入寇大荆、水涨、白溪,星散屯扎,初七日,分兵数万直入芙蓉、虹桥、乐城等地,阖邑各罹其害,惨不胜言。四月十二日,有数贼忽入西塍牛路下,烧杀掠人,并将族谱携去,斯时,村民各鸟兽散。四月十三日,贼营全拔而去,民始回家。蔡宅村有名祥翼者,幸于蔡宅海口贼首营内见有一谱,即拾来珍藏。前祥翼与本余同姓不宗,屡欲认修入谱,族人不许,今喜其得谱之功,即许伊附入族谱,更名景翼,则余族与景翼斯固一时之厚幸也,亦千载之奇遇也。  

       予与济川杨翁、屏山夏翁,于余姓均属姻戚。一日,至伊地探亲问安,时辉山翁家适朝福、日新、日盛诸翁在焉,言及此事,予等辄不胜惊且异之。于是,辉山与诸翁谓此谱已经秽亵,不可不重修以一新之,佥属予等典修。予思才同蚊负,学愧龙雕焉堪胜任,奈诸翁固请,予等即诺。续济川杨翁遽赴玉楼作记,不容人世修文,予与夏翁深惋惜焉,兹不具论。而夏翁酬世多端,而予馆任是绊,跎蹉五载,未与其事。一日,予与夏翁曰:“受人之托,而误人之事,过也。”夏翁亦谓然。乃于庚午八月间,邀同鲁生孔翁、碧山支翁,诣族设局开修。收散佚,校错误,越辛未二月告成。诚万派朝宗,千百世可视为一家矣。  

       更思此谱得完璧于一炬之中,非祖宗呵护之灵,何以至此?意者是修之后,安知无贤子贤孙超群人杰,克生其间耶!安知非秉笔典修者所拭目而俟之耶!  

       时龙飞同治十年岁次辛未仲春月吉旦,蒲川邑庠生玉光陈朱瑛敬撰。  

(选自《西塍余氏宗谱》)  

资料来源:乐清维科 

【附记】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太平军李世贤部从台州进入水涨,被武生杨梦麟及民团击退,太平军死难八百馀人。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七,太平军李世贤部王观明、娄天安率军从黄岩入大荆,经白溪、芙蓉,于初九攻入乐清县城,据城首尾四十七天。时清总兵秦如虎率大兵从水路到来,太平军闻讯退出县城,从白石山向永嘉进发,至四月十九日去永嘉会攻府城。《序》略叙当时太平军攻入乐清的过程。  

陈朱瑛,字锡山,清乐清蒲川(今清江西沿)人,邑庠生。  

《序》作于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

余玠身世籍里及大事年谱 [

余玠身世籍里及大事年谱  

  七秩龄童  

 一、  史记书籍记载不一,问题的提出  

  1)、阳枋《余大使祠堂记》作:“蕲春人”。  

  2)、清乾隆《浙江通志》引明弘治(1488—1505年)《开化县志》:“余玠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金水乡。”(蕲水为今浠水。“水”或为“州”,或为“春”误!)  

  3)、清雍正《江西通志》:“分宁人,侨寓蕲州”。(分宁,今修水。)  

  4)、《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1994年版):“分宁人,侨寓蕲州。”  

  5)、《广济县志》(1994年版):“字义夫。生年不祥。出生于(广济县)横岗吴大村余家垸。”  

  6)、《辞海》(1988年版):“余玠(?—1253),南宋大臣。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字义夫。出身寒士。”  

  7)、姚从吾《余玠评传》:同意广济人说。他的观点是:余玠可能家在蕲、广两县的边界处,古属蕲春,今入广济。  

  8)、陈世松《余玠传》:认为资料“1)”的作者阳枋是余玠知重庆后的第一批入幕的幕宾,又与余玠关系十分密切。阳枋写余玠为“蕲春人“,无异于余玠亲口说是“蕲春人”。因之他坚持余玠为蕲春人说。  

  (以上资料除了4、5、6之外,均引自陈世松《余玠传》。)  

  二、《余氏谱谍》觅缘由  

  南宋高宗四年(1134年)岳飞知蕲州制置使,收复了李成投伪齐政权后所据蕲、黄、广地盘。《余氏谱谍》中存岳飞“余氏谍谱 子孙保之”八个亲笔书字一帧。由此推知在此时间前后,江西分宁余氏,包括分宁余氏的广济分支,曾续修过《余氏谱谍》。  

  《余氏谱谍》介绍:广济余氏来源于休宁公。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休宁人余钦由江州太守诰封为集贤院学士擢太常博士。钦生杲,杲生膺,膺生庸,庸生戭。戭妣王氏,生子良、从、衮。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入长安,波及东南各省。时余良官刑、礼两部尚书,从僖宗奔蜀。为避战祸,在籍的良一支徙(江西)洪州分宁;从一支徙(广东)韶州曲江;衮一支徒徙(浙江)杭州钱塘。从此休宁余氏一花三叶,三处同宗休宁。  

  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帝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曾孙、长公主附马余烈(893—?),避走广济双城驿,营白兔山庄,隐居野处,是为江西分宁余氏徙居广济的始祖。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韶州曲江人余靖(1000—1064年)中进士。靖名希占,字安道,与欧阳修、王素、蔡襄时称四谏士。余靖以三次入使契丹扬名于后世。据《余氏谱谍》排世系为余玠的八世祖人。由此推知,余玠属于韶州余从一脉。《广济县志》(1994年版)也称说余氏是在靖康之后,由韶州迁入广济。 (按:此段說法有誤,應該是余靖按余氏譜牒是余玠八世叔祖,一字之差讓人誤以為余玠系余從後裔了) 

  广济是有名的移民之乡。被调查的179个姓氏老居民中,竟全部是隋唐以下相继由外地迁入的。其中以南宋为移民入迁高潮,在这儿定居下来至今的仍然有80户。其中从理宗至南宋末为45户。好象难民不怕内乱似的,并未因李成的割据而放慢移入的速度。战乱年代,流难的人投亲靠友,同姓同宗是首选。由于余玠的曾祖父余槐堂有举人功名,由曲江而杭州,经分宁而广济,随遇而安是正常的。后来虽然辗转投靠到广济余姓来,却寓住在蕲州城的连城街上作了一段寓公。直到余槐堂过身,归葬到聚族而居的白兔山庄后,才正式在广济定居下来。  

  余玠“自称”为“蕲春人”,可以推断他出生地当是州城的连城街上。他的曾祖父逝世归葬于余氏祖坟后,就随着祖父母、父母由州城的街头上,“下放”到山乡来了。这只是在余玠少年以前的事。因为余玠接受启蒙乃至读“经馆”的地方是在广济县城北的层峰山青著寺。清康熙二十一年进士邑人金德嘉(1633—1710年)有诗《层峰山青著寺》就题名为“宋学士余玠读书处”。清副贡库世膺《过余玠墓》说:“听说余公墓,停车百感生。读书青著寺,筹策合州城。冉真名士,王夔只老兵。十年如可惜,全蜀等闲平。”也提到他读书的地方。陈世松《余玠传》据“分宁人”说,系余玠幼年就近就读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其“就近说”不存在:一是白鹿洞书院是“大学”,不是幼年上学的地方;二是正好余玠上学的幼年时,南宋当权者为韩侂胄(1152—1207年)。他当权的十三年(1194——1207年)“势焰薰灼”:排斥大臣,反对理学,贬逐朱熹,兴“庆元党禁”,执行的是一条“极左路线”。白鹿洞书院这时正是遭禁锢的时侯,余玠生于1197年,十岁之前既进不了,也不可能进这白鹿洞书院的。  

  余氏聚族而居的地方是白兔山庄。余玠的曾祖父曾经流离失所,辗转投靠,且作了一阵子佃居州城街上的“寓公”,却仍有乡下的老窝留给了子孙,并且在这儿安下来。因此,定蕲州广济为其籍贯,是不因余玠“自已的”意愿而改变的事实。资料2)、3)、4)就余槐堂挈妇将雏,辗转迁徙投靠的某一个时期而言,也并不错。正好补充反映出余玠祖孙一家子由流动到定居下来的一段经历。  

  由《余氏谱谍》留给后人资信还有:余玠原夫人为邻村苏氏之女。苏余二姓,村相邻,共坟山。苏姓广济始祖苏符,为有名的苏东坡的孙儿。宣和(1119—1125)中苏符赴湖广观察使任的途中病逝,其子守孝三年后,就在广济县的青蒿铺定居下来。苏氏死后,余玠还有一位继配,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性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黄婆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黄婆墓也是碑文完整无缺,保存得最好的一座遗迹。  

  三、余玠的后人  

  余玠的父亲家胜,娶罗氏,生玠、璇。余璇字贞夫,妻张氏,无后嗣。余玠子如孙、如忠。如孙字师忠,官至大理寺丞。余玠为长子取名“如孙”,其特定的含义为“如孙仲谋”。从余玠为长子的取名,可以窥见余玠青年时期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与之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辛弃疾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余与之句意合)  

  中国历史大字典·辽夏金元史有余阙(1303—1358年),为元时唐兀人,字廷心,一字天心。因父官庐州(合肥),遂为庐州人。巳正十八年(1358年),时任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兵守安庆,主抗红巾军,城破自尽。这位为元廷尽忠服务的余氏儿郎,据《余氏谱谍》载,却正好是一心力主抗蒙的元帅余玠的第六世孙儿。余阙是余玠离散后的子孙,有可能。在战乱中,成吉思汗就领养过不少遗孤,如元史称为“四杰”之一的博尔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为他的文学开拓的思路。还有法国人伏尔泰(1694—1788年)笔下仿〈赵氏孤儿〉写的〈中国孤儿〉,说是南宋遗臣盛缔,用自已的儿子代替救下了南宋皇族的一个孤儿。而成吉思汗与盛的妻子奚氏有旧,逼奚氏以改嫁免罪。奚氏宁死不从,感动了成吉思汗,遂下诏宽恕了包括盛缔在内的所有的人。马克思读过这本书,曾精辟地概括为“征服者被征服。”中国人(汉人)的宗族观念极重,不可能在族谱中把少数民族的唐兀人虚构为余玠的后人的。  

  余玠的后人一部份因受战乱和加倍的政治迫害 而四散流离;但仍有一部份人,加上其余的余姓人,还是在原籍聚族而居。到了清初时,时居住在黄梅和广济两县的人口已达48户规模。时为黄州的太守苏良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应余氏之请,为修整余玠的墓,写了一篇碑文,道是:“义夫姓余,名玠,黄州之广济人。”云云。  

  今之武穴市(和黄梅县)一境,留下的以“余”冠首的地名,那都是,或曾经 是余和余氏子聚族而居的地点:余祥、余埙(川)、余家河、余塘岑、余显、余河、余苏垸、余垸、余全益、余家垸、……。  

 四、余玠大事年谱 

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 

  1月30日(正月十一日乙酉)上午巳时,余玠降生。 

  余玠的父亲余加胜,母罗氏。祖父余宗辉,妣陆氏。曾祖父余槐堂,妣王氏。余槐堂为举人身份,且是北宋四谏士之一的余靖(1000—1064年)的第五代孙儿。 

  广济县白兔山庄只是余槐堂乡下的家。他在国难中,挈妇将雏,由杭州而江西,由江西分宁而徙流湖北广济,投靠到余氏宗族聚居之处,但他仍然佃居于州城连城街上作寓公。只到余槐堂死了归葬白兔山庄后,他的儿子余宗辉生活上失去了依靠,才不得已死心踏地归乡下做“农民”来。余玠知重庆,由亲信阳枋撰《余大使祠堂记》作余玠为“蕲春人”,以之反推,因蕲州城在蕲春县境内,则以余玠出生地定为州城连城街为宜。 

  此顷(1194—1207年)南宋朝庭由韩侂胄专权。 

1206年(宁宗开禧二年)  余玠9岁 

  蒙古铁木真统一各部,集会于斡难河畔,被推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此顷余玠的应因曾祖父之死而由州城的街上搬回白兔山庄乡下来了。 

  白兔山庄紧邻层峰山青著寺寺学,余玠或插班、或就读于青著寺寺学。 

  据陆游《秋日郊居》诗自注:南宋时的童蒙读物为《杂字》和《百家姓》。时教肓比较发达的地方,初级教分蒙馆和经馆两级。州县经馆教材为《四书》和《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等五经。 

  余玠虽在农家,但仍属于末落士族的书香子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肓,诗词、书法都有较好的功底,《辞海》余玠条称其为“寒士出身”是措辞准确性的。 

  1243年(理宗淳祐三年)      余玠四十六岁 

  春,余玠在孟珙派六千京湖兵的护卫下抵。制司与府治设于金碧山下。 

  余玠到了任所,值春节,他亲笔为制司戟门书大红楹联。据理1933年4月《我辈语社丛刊·宋代楹联辑要》(曲莹生)辑,联文为:“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根牢”。程逢时《蜀中名胜记》则认定余玠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之逸气”。 

  余玠上任伊始,即宣扬以诸葛亮北伐兴汉为师,启动蜀人救蜀为本,马上委监簿朱文炳主持“招贤馆”,并张榜招贤:“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庭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朝立事,今其时矣。”招贤馆外也贴上门楹联,文曰:“老子亦常来伺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资料来源同上)榜出,巴川举人阳枋,应招为余玠的终身重要谋士;播州人冉、冉璞兄弟为蜀中文武全才,出隐为余玠进城钓鱼山之策,为余玠重要助手。又余玠的淮东同僚,歙州人方岳闻信千里奔渝,上书建言:“以人心为金汤,以山岳为武器。”并荐境地外多人入蜀助余。 

  又峡州(宜昌)人刘骐,任教授,也入蜀从余。 

  三月,蒙军按竺迩破资州。(时资州只有三米高土墙,无险可持。) 

  四月,程立之凭险据守嘉定,蒙军无功而返。 

  七月,蒙军破大安军。播州杨世威退守鱼孔隘(陕西沔县西)“孤垒不降,有特立之操”。余玠命其“知大安军”。这支少数民族世守其境的部队,立功不小。 

  闰八月,蒙军按竺迩大举攻泸州,陷入宋军东西夹击,水陆合围之中。刚袭父爵的汪德臣(1222—1259年)不得不领兵救泸州。 

  这年春秋两季四川共大小36战,除资州、大安外,余处均得保全,而嘉定和泸州则因凭江设险,大获全胜,初步改变了川局一直溃败的趋势,迎来了持久抗战的良好开端。 

  翌年正月,枢密院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据《宋史·理宗记》) 

  1244年(理宗淳祐四年)    余玠四十七岁 

  余玠初用事四川,在积极布防在同时,即着手建立山城防御体系,力破帅司畏难反对之论,遍令诸郡因地制宜据险筑山城。他明白告诉下属:“城成,则赖以安;不成,独坐其责,与诸君无预也”。任都统张实司全川建城筑寨之事,并选用了一批干员分赴各地主持其事。经两年完工十六处,初具系统防御工程规模。 

  蒙军因长期过游牧生活,只带刀矛及少量肉乳便可维持征战,其势“聚如山丘,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其雄风靡欧亚两洲。当此轻骑进入中原后,靠传统的迭战、重甲、弓矢、布阵堵截已完全无效。余玠借地势增战力,假险峰要为武器,是他战术上的最大成功之处。1295年以学士主修《元世祖实录》的,由争战培养出来的名儒姚燧(1238—1313年)看了四川八处山城阵势后为文说“不战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实张于斯。”(姚燧是武士,也是难得的文人,《元曲》收入他的作品甚多。) 

  《宋季三朝政要》:“余玠入蜀,作《经理四蜀图》。这份治蜀大纲当完成于此顷。据陈世松《余玠传》从其实施证实的大纲内容为:一)起用地方实力,且把大批流散在外的力量有组织地动员回川“凭籍西归,共图克复”。对于敌占区,则“俾守一境,官得自辟,财得自用,显立隽功,当议特许”叙功。二)设险以步制骑:战略上建山城防御体系,共目的在于“扼骑冲突路”;战术上则从多方面订出“制马良策”。三)兵民。设立战、攻、守一体,耕战结合的地方行政级织体系,以解决“清野”和蜀人背井离乡的矛盾,重要的是,把仅由朝庭进行的战争,变成了一场“人民战争”。四)论证并肯定经营合州钓鱼山防御工程的重要战略地位。五)接纳杨文“守蜀三策”。杨文为世守南边的都统杨价之子,袭父职后上书谓:上策为御敌蜀门之外;中策为择险建城壕以为抵抗根柢;下策为保江自守,纵放来去。 

  1245年(理宗淳祐五年)    余玠四十八岁 

  四月,巴州守将何震之死于兵难。接着在秋防中,又有成都、汉州、资州、潼川守臣冯有硕、王骧、杨免、刘永、魏露亦皆“死于官守”。(载《理宗记》。)又一度收复洋州的守臣关贵,统制傅才郎也以身殉职。又汪德臣挺进到忠州、涪州“所向皆捷”,使川局处于十分困难时期。 

  对蒙军的滋扰性行动,未因此而移动余玠的既定布署, 只命张实率武进军一千人移驻巴州筑小城以为反攻基地外,把主要精力用在为下属旌功抚恤方面:叙州都统杨大全余任前即死于官守,余即于追封。大安杨世威“孤垒不降”,即任其为“知大安军”。播州杨文父子累创奇功,因即时请加“御前亲军”封号。凡本年死于官守人员,则赠官三秩,官其一子。(接班!)本年在收复洋州行动中阵亡150余人,除皆“赡恤其家”属外,另名书“闵忠庙”享祭祀。 

  十二月,赵葵入主枢密院。理宗诏:“强兵之事,尔癸主之”。随擢右亟兼枢密使。 

  1246年(理宗淳祐六年)     余玠四十九岁 

  春,蒙古称的六皇后脱列哥娜(乃马真氏)继续得势,定其子贵由继汗位,称为“定宗”,相应加强对南宋进犯的攻势。 

  前此蒙军“兵分四道入蜀”者为: 

  1236年九月穆直入蜀之道为“阴平道”; 

  1236年阔出循“金牛道”入蜀; 

  蒙军常越米仓山入蜀,称之为“米仓道”; 

  1242年春,耶律未哥入蜀侵泸州之道为“大巴山商道”。 

  闰四月,余玠为捍四道的有功人员请功:“北兵分四道入蜀,将士捍卫有功者,辄以便行赏,具立功等第,补转官次以闻”。 

  在这场生死大博斗中,一批将领成长起来。但也有一些人跑到蒙占区的兴元行省,投降 于兴元军民安抚使夹谷龙谷带(女真人,他治理兴元十年,使兴元成一重镇。) 

  在此度大会战中,汪德臣奉命攻蓬州运山城,由于运山城四壁徒绝,形于屏立,汪德臣率步卒直攻往前,被乱石击毙坐骑,其弟汪直臣也为飞石击中致死。(汪世显四个儿子,均显赫西南大人物,其忠臣(1219—1266)、德臣(1222—1259)、良臣(1231—1281)均立有传,唯四子直臣无传,讳其死于飞石故。) 

  1247年(理宗淳祐七年)      余玠五十岁 

蒙军头年四路犯蜀失败,乃实施迂回包抄战略,向西南及大理方面战事转为频繁。按竺迩原于四川“谨斥堠,严巡逻”,也改为步步前进。余鉴于此,亦令嘉定西帅俞兴发兵五千西征,三战三捷,痛击蒙军于岩州之马鞍山,生擒蒙将秃懑于大河。汪德臣部已越过松盘(松潘)闻此即下令“班师”。 

  鉴于川局进入相持,原1242年护余玠入川的“京湖兵”逐年撤出,余二千人,亦由总管焦进撤防退布于归州、巴东一境。 

  前彭州通判宇文景纳“骂贼而死”,九年未旌其功,今始领恩赏。前制置使陈隆重之,前知普州何叔分殉难四年际亦于头年赐谥立庙。 

  1248年(理宗淳祐八年)    余玠五十一岁 

  蒙古贵由汗于征讨拖雷系诸王拔途中死去。各系为争王位,至“三年无君”。(《元史·定宗记》) 

  五月,余玠擢兵部尚书。 

  1249年(理宗淳祐九年)     余玠五十二岁 

  余玠令都统甘闰筑青居城,为顺庆府治。青居城在合州以北的嘉陵江南岸,山势徒上,高数十仞,上有平顶。此城离南充30华里,岿然雄峙,形势险要,为守蜀山城防御体系的“八柱”之一。 

  又令张实修得汉城,为储粮基地。此城位于汉江西岸,峭绝千仞,石壁如城墙。顶有平地约七华时,古寺旁有龙泉二水四季不绝。“得汉城”名意为“收复汉中”之意。此顷,余玠属意战略反攻,意寄词中了。 

  1250年(理宗淳祐十年)     余玠五十三岁 

  三月,余玠擢龙图阁学士。 

  十月,理宗下诏:“余玠任四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运图。畴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宋季三朝政要》:余玠“帅蜀八年,边庭宁肃,人赖以安。” 

  主战的宰相赵葵被“宰相需用读书人”为由,被排挤出阁。 

  鉴于余玠已有一往无前,志在北伐的动向,阳枋上书《上蜀阃余樵隐论时政书》,劝其缓图北伐中原。书曰:“明公力扶乾坤,可谓勤矣,而毁誉并兴;功庇全蜀,可谓劳矣,而是非交起。廷言雄鸟,物论雌黄,此又人之所深虑。……愚以为蜀之忧不在蒙古,而且于强兵悍将,意实未孚,则肘腋腹心,倍费调停也”这时川局平稳了,内部意见相左,矛盾上升是必然的。则余则想到的是,来蜀前临行时的“十年挈胡地还天子”的许诺。 

  1251年(理宗淳祐十一年)       余玠五十四岁 

2月1日(正月初九)余玠命张实于巴州前沿新筑平梁城。三月十六日完工。取名“平梁城”意为“抚平梁州”。筑此城时,余玠即在小宁、平梁、得汉诸城间活动,亲率“诸将巡边”。(《宋史·余玠传》) 

  平梁城筑毕,余玠任主修小宁城的谭渊“权知巴州”、“知东路军总管”。(《嘉庆四川通志·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又亲率中军败利路军元帅王进,播州先锋赵寅,从而开始了“北伐”。在大军压境下,擒得蒙将古扈、西牛,又得文州王德新反正等。宋军大步前进,已进至南郑西的中梁山安营扎寨,对兴无形成包围之势。余玠又烧绝唯一通产外的栈道,以期必拔。 

  时兴元夹谷龙谷带经营十五年之久。其时“内治堡垒,外增鼓柝,烽烟得警,日夜十里不绝。……官舍居第,皆高榱巨栋,重粢牡瓦,宏壮奇丽。”(姚燧:《兴元行省夹谷神道碑》)自蒙古贵由汗死后,此处已成为蒙宋被分割的前沿阵地。是以余玠北伐,以兴元为首要目标。 

  宋军完成对兴元城的包围,余玠即率王坚、杨文等以重兵总攻。城外宋军则“钩炮梯冲,围城数匝”,“兜鍪夜烛,城为之赤”。城内蒙军则“昼或荷甲传食,夜则画地分守”。双方全力投入。此时各路蒙军纷纷 应援:汪德臣星驰往援;郑鼎率兵赶紧修栈道往援;风翔都元帅秃师觅得“陈仓古道”应急驰援,……。 

  余玠遇到期强敌,决定“佯设虚寨”,“从容焚围”,主动班师。 

  六月,余玠向临安献捷:“北马五百匹”。理宗赐“银合夏药”。 

  六月,拖雷长子蒙哥被诸王推戴为大汗,是为宪宗。蒙哥决定“改更庶政”并定由皇弟忽必烈领治蒙汉军民,又以带答儿统四川等处蒙军“仍往前征”,恢复了寻南宋主动侵犯态势。《宋季三朝政要》:“淳祐十一年,余玠献捷。先是玠帅蜀,慷慨自许,有挈胡地还天子语,上嘉之。……郑清之再相,因怂恿进兵,于是一意出师。虽有小捷,后至兴元,无功而返。”又“淳祐十二年十月,鞑靼兵掠成都,薄嘉定,四川大震,皆出师之误。”对此,清乾隆斥为短见。其批云:“其出师本意,则无可尽非。虽兴元迎敌无功,亦未尝有挫折失。若蒙古之侵略蜀地,自库图(阔端)之陷成都已然,不独此时也。乃以嘉定被攻,归咎余,不过当时庸懦畏兵之流妄腾口说,岂得为确论哉》”。 

  世人为余玠功业腕惜,内心其实是怪其“昧于勇退”。与宋史上几次主动出击北伐都持否态度相一致。《宋史·余玠传》认为:宋已粗安,而余玠昧于勇退,故蜚声四起,指摘和议论“遂来谗贼之口”。清大儒、邑人金德嘉诗句:“钓鱼山口成功日,何不还山访赤松?” 

  “赤松”,即赤松子,采自《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延至今日,凡提及余玠,无不在肯定其功业的同时,并不肯定其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应是可悲的短见之一。余玠可贵的,应该正是他这种对待异族入侵时“还我大好山河”的执着追求。 

  十一月,再度入相的郑清之病故。朝政以谢方叔为左相兼枢密使,吴潜为右相,而以徐清叟为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吴潜(1196—1260年)宁国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第一。淳祐七年(1247年)进入枢密院。谢方叔四川威州人,也是嘉定进士。他入仕后,曾上书详论忠奸。但这时已与徐清叟(也是嘉定进士)却一唱一和始排斥余玠。 

  1252年(理宗淳祐十二年)      余玠五十五岁 

  蒙哥汗皇弟忽必烈总军南侵后,受身边汉族 士子影响,向汉族统治办法学习:于边地“屯田,储粮,立寨栅”,以为因利乘便之计。 

  八月,汪德臣于利州准备筑城。此城于第三年完工。人此,蒙宋“两军堡垒寨相望,知石交击”。于利州堵塞死了宋军歧图北进的大门。 

  十月汪德臣、火鲁赤经成都抵嘉定。于是余玠在此组织了一次大会战。会战前,计诛云顶城悍将、利戎司都统王夔。王为守川宿将,率精兵八千,桀骜不受节度,为各届阃守处理不了的老大难。王夔被诛后,按其时的军中举代制,由姚世安兴代王。王则借口余玠有“图已”之谋,一面闭关陈兵抗命,一边通过谢方叔住在云顶城的子侄,向谢方叔求助。谢方叔听子侄 亲属之言出面调停。余为大局,降心相从。 

  余玠嘉定之役大胜,然内讧也从此抬头了。 

  1253年(理宗宝祐元年)      余玠五十六岁 

蒙哥汗令皇次弟旭烈兀第三次西征的同时,忽必烈突破大渡河登上入滇之路,侵大理,攻入吐番。时吐番喇嘛僧人到期开平忽必烈。 

  此顷理宗鉴于四川自唐以来,持蜀险以变的帅臣即有崔宁、刘、王建、孟之祥等,往往“坐负险固,轻视朝庭,抗天子之命,吐不臣之语。”延及南宋,僭王称乱的吴曦,也是积四世保蜀之功,阴蓄异志生叛朝庭的。因之在支持余玠抗战事业的时,又已心生疑惧,畏于余玠的战功,也耽心其拥兵擅制。左相谢方叔悉理宗心意,积极主张撤换余玠。在谢的鼓动下,徐清叟火上加油,对理宗说:“余玠不知事君之礼。”在理宗决心已上,诏书未颁之时,徐又利用当值接近的机会,再次进言:“陛下岂以手握大权,召之不至焉?臣度玠素失率心,必不敢。” 

  6月14日(五月十七日,甲午)理宗不众人不意,于“五月甲午日颁发召余玠以本职赴朝奏庚牌”。(《理宗记》)当时最速递为“金字牌”,是在一尺多长的红漆木牌上书以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以马为工具接力传送御前文字之用。据《历史大字典·宋史》说,孝宗(1163—1189年)时自杭州至成都经十八天可以送达,日行程约四百余华里。(200余千米)《岳飞传》:“桧言飞孤军不可久占,乞令班师。……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用的即此。陈世松《余玠传》计算的日期,由杭州至重庆行程为十五日。据此,理宗宗甲午庚牌,到重庆的日期为6月29日(六月初二己酉)但是六月己酉日的第二天,临安也收到了由重庆制司快递呈上的,说余于是已“病革”的紧急奏报。理宗当即下一表示尊崇,颂余玠为“资政殿学士”的诏书。 

  6月23日(五月二十六日癸卯)戍时,因积劳成疾,加上时疫,已重病近二十多天的余玠,不治逝世于制司任所。(据《余氏谱谍》)由于“甲午庚牌”此际沿尚在途中,到期重庆至少还得七天,故余玠没有看到要他赴朝的诏书。 

  7月10日(六月十三日庚申)朝庭“以余晦为司农卿、四川宣使”,派其赴蜀接余玠职。余晦字春明,四明(宁波)人。六月,余晦得任湖北通判兼知鄂州。陛辞时,临时改知四川。八月又升刑部侍郎、四川制置安抚使知重庆兼四川总领财赋。这种任命,连徐清瘦也认为:“素无行检,轻儇浮薄,不堪重任如晦者当之,臣恐五四州军民不特望而轻鄙之,夷狄闻之,亦全窃笑中国之无人矣。”不堪重任而捭以重任,当然推之于谢方叔“谋国不臧”。 

  另则有一个不得不权宜处置的客观原因,当是朝庭已于此顷得知余玠的死信。(距余玠之死十七天,刚够快马递消息。) 

  七月十八日甲午,南宋朝庭正式向外公布了余玠死信。由于直至此文之前,无人知余玠逝世的日期,陈世松《余玠传》以七月十八日为准,向前推十五天,定于七月实二左右,为余玠去世之日。1994编《广济县志》据此说,谓:“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七月服毒自尽”。服毒说本出自由轶事编次入书的《宋季三朝政要》。正史《宋史·余玠传》也只说“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并不肯定的。余玠既不是因知道了要他还朝才病的,不会愤愤不平,也就不存在喝药的揣想了。还的一个近代化的推测,《西南师院学报》1981年一期《余玠治蜀刍论》说:“余玠被暗杀的可能性最大”。当然,这一可能性也排除了。 

  1254年(理宗宝祐二年)       余玠死后一年 

  年初,谢方叔率先发难:“朝庭命令不甚行于西蜀者,十有二年矣。今者天毙此,乃祖宗在天之灵,社稷无边之福,陛下大有为之机也。”此处露出了消息:只字未提到有“服毒自杀,自绝于人民”什么的罪行。如果余玠是喝了毒药死的,政敌谢方叔不会“为政敌讳”吧! 

  五月,接任帅臣余晦在盐骤遭蒙军袭击,伤亡很大。接着又激叛苦竹隘守军,又南永忠以隆庆降敌,甘润忠以沔州叛,王惟忠失阆州。对此,魏了翁的弟子,川人牟子才(?—1265年)上书《论救蜀著六事疏》(《宋代蜀文辑存》卷81):余玠镇蜀,人心自安;余晦镇蜀,以成一年之误。 

  六月初一戊申,侍御使吴燧诬余玠“聚敛罔利,家有将国之富,其子如孙,一空帑之积而东。宜簿录其财以为蜀用”。理宗下诏“责如孙以助蜀”。余如孙在逼供下,自认三千贯之数,积数年才凑足其数。明王贞、袁黄《增评历史纲鉴补·南宋记》:“使玠诚有私藏,亦当置之不议,况无乎!藉之非义也。” 

  八月,煅成王惟忠案。罪名是“丧师庇叛,遣援迟缓。” 

  十月,勘官陈大方承旨办理王惟忠案,斩王惟忠于安东市。刑部侍兼枢密都潘凯奏:“王惟忠以助余玠,附余晦,既伏踬东市,而玠全死后之华,晦玠去后之责,何以昭平明之治,服四蜀之心。”陈大方附和之。朝庭 宣布追夺余晦刑部侍郎,削去余玠资政殿学士职名。 

  此岁秋,王坚升知合州,兼兴元戎司都统,继承余玠遗志,经营合州,使合州成为西藏自治区南重镇。余玠另一重要助手俞兴,则在嘉定守备,也有大作为。 

  1255年(理宗宝祐三年)     余玠死后二年 

  吴潜为相,命贾似道出差黄州。贾听说余玠的棺木从重庆运回的不是遗骸,而是金银珠宝,遂有广济盗余玠墓之行。结果一载所值。时谢方叔与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失和,被罢相。 

  1257年(理宗宝祐五年)      余玠死后四年 

俞兴守嘉定,再次击溃进犯的蒙古包军。俞兴父亲俞大中坐罪,被限制不得重用。至余玠始捭以重任。次年(1258年)十月,俞 兴功升四川制置副使。 

 1258年(理宗宝祐六年)       余玠死后五年 

  四月,蒙哥汗亲率十万大军侵略者蜀,由陇州经大散关进入汉中。经两个月,连下四座坚城。蒙哥派降晋国宝至合州谕王坚投降,王坚坚拒。蒙哥一怒之下,弃野战之长,屯兵合州城下,亲冒矢石,指挥攻城,师久无功。时商挺劝:“万乘岂宜动?”不听。米阿八赤劝:“坚城之下,未见其利。蜀地岩险,宜(先)出荆楚,以定东南。”不为所动。郝经亦主张“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均未为蒙哥接受。  

十一月,南宋朝庭为维系前线军心,宣布恢复玠官职。余玠虽恢复了声名,然未中止对余玠家人的迫害。包括杀害其长子如孙。在贾似道的迫害下,余玠继配夫人黄氏(人称黄婆)只得将原配苏氏、长子如孙、长媳杨氏的墓都迁移到黄夫人娘家的地面,施加保护。 

  1259年(理宗开庆元年)      余玠死后六年 

  二至四月,蒙哥再浆督师攻合州。王坚、张钰负险因守,俞战弥强。时蒙古军染上暑疫,士气下降。张钰字君玉,凤州(凤县东)人。他十八岁从军在余玠的提携下,成为四川虎将。 

  六月,汪德臣在合州外城为飞石击中,不治身亡。《中国大辞典·辽夏金元史》记为“引军至合州钓鱼山下,病死。” 

  七月,蒙哥在合州外城指挥攻城时,战死于城下。关于蒙哥之死,史籍均记为“病殂”或记为“死于军中”。姚从吾(1894—1970年)《元宪宗(蒙哥汗)的大举征蜀与他在合州钓鱼城的战死》有专论。时贾似道引驻汉阳,为勿必烈大军所围,中外震动。宦官董宋臣竟请理宗南迁四明,移都避兵。文天祥(1236—1283年)上书请诛董宋臣。而贾似道竟然私自遣使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急于奔丧以接汗位,主动引军北返。贾则诈称大捷,以解围表奏朝庭。从此以后,由贾似道专擅朝政,更加横行,而朝政日坏,南宋国势益危。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世松:《余玠传》; 

  2)、《余氏谱谍》。

85戭公 

86从公 良公 衮公 

87荣公 

88庆深公 

89靖公  翊公 

90仲荀公 

91嗣富公 

92 元诫公 

93烈公 

94明德公 基创公 

95植魁公 

96师晟公 

97坦元公  堤元公 

98铎公 净公 

99槐堂公 

100辉宗公 

101嘉胜公 

102玠公 睿公 

103如孙公 如均公 

104和文公 蓬莱公 日瑾公 

105 正纲公 道纲公  华芳公  万五公  奇武公 

106兰萓公 

此乃我家的谱载

广济县的青蒿铺定居下来。苏氏死后,余玠还有一位继配,为黄氏,人称“黄婆”。黄婆是乡里的传奇性人物,口碑相传有许多民间故事。黄婆是余玠身后唯一勇担善后重任者。黄婆墓也是碑文完整无缺,保存得最好的一座遗迹。  

我是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人。(原广济县的青蒿铺)一世祖烈公,后余玠,后我们。余跃斌现居厦门有博客(厦门网海峡博客   斌哥的博客    是厦门名博呵。

《康熙江山县志》——余一龙生祠记 

《余侯生祠记》

      圣天子临御之三载,以风宪起县令余侯,江之民皇皇如留之弗得,既去,相与捧土聚金筑生祠祀之,而以文属诸镗。

      镗曰:江山自昔号称难治,迩年益以刁敝,持牒而讼者日以屡百,每牵连人命,以期必胜,由此破家者踵相属也。侯恻然思易其弊,而先以礼义开导之,其诸涉人命反坐之,而刁讼始息。江俗多逋负,民动以粮长为苦,为官吏者又辄以空批起解,任其典鬻不恤也,侯皆尽革之,而粮长无苦。里甲每岁输丁田钱于官以充经费曰均平。官操其奇赢而出纳之,有从而利之者,有用度弗节而不给者,侯无多事,无妄费,故沛然有馀,每岁辄具其赢馀之数报于上官,仍以散诸里甲,(里甲)欢然饮德。

      侯初下车,闻概邑册籍漫不可诘,侯曰:“欲尽革若弊,必自丈量始,然而未暇也,故以税为准,飞者与受飞者统皆役之,而其弊少杀矣!”

      其审编也,旧皆委之积胥,故因缘为奸,侯先期取籍藏之笥,届期躬自编佥,虽一胥不与焉,自是役始均。

      江故多盗,而村落尤甚,侯治盗获真贼无免者,自是盗始息也。尤留意学校,初莅即新学宫及景星、百祜两塔,以培植人文,即古之誉髦斯士者,何以加诸。

故县无城,侯歛怨筑之,不半载而成,其初业,有以民贫阻者,侯请而蠲其额派之税者几万金也;有以出入疑者,后立人司其出入,一毫不染也。是举也,君子谓侯于江山有万世功焉。

      至处义乌之兵,其功尤伟,先是,福建调兵于浙而假道焉,岁久分番渐肆,攘夺至往岁之仙霞之变棘矣,侯从容谈笑笞其兵而弥其变,因以改道请于上官,自此江山永无履霜坚冰质忧者,谁之赐也,则其功又不在筑城下。

      他如除奸剔蠹,起废兴衰,公宇有修一视有亭,水星有楼种种不可胜纪,而德泽之所遗者远矣!

 按江山,古太末地,土瘠而民贫,自海上多事,赋日增,民日困,所恃长民者躬行节俭,而以清静不扰抚之,庶可少苏耳!

      侯素性淡泊,自飞鸟三载,清苦简素,与寒士无异,每出舍,辄食饔飱自给,驺从萧然,民若不知其为令而争亲之曰:“我父母也。”侯亦自忘其为令而抚摩之曰:“我赤子也!”

      呜呼!世岂有赤子去其父母而弗思者耶?侯一念爱民之心通于天,孚于鬼神,信于庸人孺子皭然无疑,微侯补偏救敝以归诸理,吾邑之浇漓甚矣!何以有今日乎?因刻之石,以比诸甘棠,以告诸我子孙。

                                                          文载《康熙江山县志》,万历三年,赵镗撰。

      余一龙,字汝化,号见田,婺源人,进士,廉明慈爱,果断有为,初莅江山韬锋颖,若不解事者,阅月而发奸烛隐,猾胥咂舌不敢前,为政不务苛细,不迎合上官,一以民事为重,因矿寇至扰,议建城垣,调度各有方略,民乐子来,不半载告成,复建明伦堂以兴学校,建水星楼,景星、百祜二塔,以培地脉,禁游兵,拒过客,以裁纷扰,皆不朽功业,士民利赖,公才识过人,时龙游筑城,当道檄公往相基度费,藉以主裁,历官本省布政使参政,升太仆卿。余公生祠在县北宝成寺侧,厅一所,两廊门及店面五间。公讳一龙,

一,余学铭












谱敬书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